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简化驾驶操作 降低事故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17:19  环球时报

  中国正从一个著名的自行车王国变成汽车王国。汽车满足了人们“舒适、便捷”的交通需求,但也给城市的交通管理带来了难题,特别使交通事故与汽车如影随形,危及人民的安全和生命。据公安部统计,2004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导致死亡人数逾10万,受伤人数近50万,造成经济损失23.9亿元。

  汽车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的挑战在全球都广泛存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990年交通事故是导致全球健康状况下降的第九大因素,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第三大因素,伤亡人数将增加60%,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因此将2004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道路安全(Road Safety)”,口号为“道路安全,防患未然(Road Safety is No Accident)”,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公众对道路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在所有道路交通伤害事故中,中低收入国家事故起数占到了90%以上,而且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如果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道路交通伤害将会给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加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可以说,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交通安全始终是一项摆在整个人类社会、世界所有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道路安全不仅使驾驶员或政府的责任,只有车辆、驾驶员和基础设施三者紧密联结,道路安全才能实现。法国高等教育研究院院士、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创新和质量部科学主任高健平表示,汽车厂商应该推出更安全的汽车,向驾驶员提供辅助,简化驾驶操作,充分发挥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作用。

  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医学和公共健康学院李国华教授亦表示,针对对驾乘人员的保护而采取的干预措施,例如:通过改进固定装置、车辆防撞性能、交通环境、安全标准、公共政策以及紧急医疗救助系统。这些,要比通过教育、处罚和追究肇事者责任等改变人们行为习惯的方案有效得多。

  基于这个想法,标致雪铁龙集团开发了紧急呼叫系统。这个方案将将人、汽车和基础设施联结在一起,使得事故发生后能够更好地拯救人们的生命。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立刻打开,并通过导航系统发出紧急信号,传送到一个专门的救援平台。工作人员迅速分析情况,并尽早通知救援部门。原理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却是基础设施、反应速度和组织等问题的综合解决。例如应保证优先传输紧急信号,而不受电信网络堵塞的影响;信号中包括汽车准确位置、型号和车号等有用信息。例如,救援人员需要知道事故车辆是汽油车、柴油车还是天然气车,这对于启动何种类型的救援非常重要。这个整体性的方法,为节约宝贵的时间,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覆盖整个欧洲的基础设施。

  目前,在欧洲的标致和雪铁龙车上已经大量装备紧急呼叫系统。据统计,近8万辆车装备了紧急呼叫系统,共处理了300次紧急呼叫,其中80次是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打开引发的自动呼叫。这一系统已经显示出在拯救生命方面十分有效,特别是在野外,当事故发生后缺乏见证人发出警报时。事故学家告诉我们,事实上许多受害者是被冻死的,因为他们被发现得太晚了。

  在车上装载越来越复杂的设备能够加强汽车安全,但这种技术进步并不是唯一可以考虑的。将来的进步将通过把驾驶员、汽车和政府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方案,不论是建设基础设施,还是制定法规。实用、容易掌握,可使大多数人受益的方案才是受欢迎的。

  在欧洲,部分车辆配备了意外越线警报系统。汽车前保险杠上装有红外传感器,这样,当车辆因驾驶员注意力不够集中而驶出车道时就会发出警报。根据这项技术,一项出人意料的技术革新又被开发出来。这种技术是在道路上画上几条间隔不同的白线,类似于标记商品时的条形码,这些白线可将道路信息传给车辆。由于该技术十分简单,并可逐步发出便于驾驶员反应的警报,道路条形码可向驾驶员发出上百条不同的信息,提示道路信号,甚至道路设施的辅助信息。据了解,法国领土整治和运输部公路局正在对这项技术进行研究。

  汽车厂商努力研究安全新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在汽车上。被看作“汽车安全”代名词的沃尔沃,有着丰富的安全设计经验和系统的安全理论,他们将安全分为主动安全(预防碰撞)、被动安全(碰撞中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三大方面。在被动安全方面,沃尔沃已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安全的车。而在主动安全方面,沃尔沃近日将智能可视倒车安全系统装备在了S80上。驾驶者能够在倒车时轻松地看清车后情况,即使刚学驾驶的新手也可以游刃有余。标致雪铁龙集团在研究一种涡流发生器,从而巧妙地改变车辆空气动力属性,减少刹车距离。

  当然,所有的新技术都只是汽车厂商的努力,只是为了提高驾驶员的责任感,向驾驶员提供有效辅助,道路安全的最终实现,还得靠驾驶员自己。

  本报记者 郑志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交通安全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