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关于汽车个性化订单生产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线被人津津乐道提起。有人甚至断言,中国汽车消费的“个性化时代”已经到来。然而事实证明,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不一定会适应这种“急先思维”下的订单制营销方式,将极有可能遭遇 “水土不服”难题。
厂家看好“订单”
前不久,新奥迪A6L在北京上市时,一汽-大众向外界宣称,新奥迪A6L将实行个性化销售,所售产品将实行订单生产。而本报记者在一汽-大众获得的确切信息是,有关订单化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一切进展顺利,并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关于新奥迪A6L订单制生产问题,国内公开的信息至今很少。厂家委托公关公司提供给本报记者的答复是:实行订单化生产是一汽-大众面向未来工程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了一汽-大众作为中国唯一成熟的高档豪华轿车制造基地所具备的实力。
与其它厂家如出一辙的是,全新奥迪A6L的订单化生产,同样看到的是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前景”。事实上,此前,广本、一汽丰田、东风标致、神龙京津公司、上海大众、海南马自达等一些国内生产厂家,就已经在订单化生产方面先行下手。他们看好的,是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道路为厂家的订单造就了一条通坦的“钱程”。
消费不比订蛋糕
在国外,订单制生产已与消费形成了良性对接,并在市场保障方面准备了有效的制度安排。有人说,中国消费者在经历量的消费时代和质的消费时代之后,带有感性色彩的个性消费将逐渐占据上风,个性化消费时代到来。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现场交易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没有看到样车之前,能掏钱出来买车的少之又少。加上个性化涉及多个层面,一个有形的、配套的市场链条还远未形成。
消息表明,即便是动作较早的生产厂家,采用的仍然是“标配”和“选配”两条腿走路,其中以“标配”生产为主,订单生产在其中寥寥无几。丰田的“以销定产”的模式就因为不服“中国水土”,远未达到之前的预期。
抛开厂家的“噱头”不论,虽然我国汽车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但订单化却并非市场的根本解决之道,毕竟汽车消费不像订制生日蛋糕那么简单。一位汽车资深人士预言,国外流行的订单生产可能并不适应中国市场,至少在较短的时期内无法适应。不知一汽-大众和它的新奥迪A6L们,能否顺利迈过“水土不服”这道坎。(本报记者周茂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