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洪称,广州本田是国内盈利能力最好的汽车企业,上市不是为了圈钱,是为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夏天,素来低调的广州汽车集团一反常态,连烧两把火,成为业内最出风头的角色。
在6月21日火速联姻韩国现代之后仅仅一周,广州汽车集团再次抛出重磅炸弹——6月28日,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集团)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造,整体变更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股份),上市融资之事箭已上弦。
广汽改写产业格局
广汽股份与广汽集团从全称上看,只是增加了股份两个字。但其实质性的改变却远非如此简单。欢庆宴上,广汽股份董事长张房有、广汽股份总经理曾庆洪满面春风,无论谁都看得出,他们对于这一天已经期盼了许久。
事实上,早在三年之前,广汽集团就开始了转制的努力。张房有回首三年来的路,感慨良多。“其间经历了相当复杂、艰苦的过程,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彻底甩下包袱。”
广汽股份的成立,有两点非常引人关注:
首先是广汽股份此次引入了万向集团公司、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长隆酒店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其中万向和长隆均为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和发起人。
四个战略投资者是从30多个意向伙伴中精心挑选,分别位于华东、华北、华南,都是中国汽车市场较发达地方,是广汽要重点‘进攻’的地区。“有了这些合作伙伴肯定会有利于我们开拓这些市场。”原广汽集团副总经理、现广汽股份总经理曾庆洪说。
值得注意的是,四大战略投资人中,万向是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龙头老大,广钢是汽车产业的上游企业、中国机械装备集团与汽车业相关度很高,尽管目前仅是广汽股份的战略投资人,并不参与经营业务,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能够带给广汽的远远不止投资。
不为圈钱为什么
其次,广汽此次是“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矛头直指资本市场。上市意味着圈钱,圈钱意味着投资,广汽股份将向何处投资?
曾庆洪明确表示,广汽上市的目的并非为了“圈钱”,因为广汽实际上不缺钱。目前,广州本田是国内盈利能力最好的汽车企业,上市是为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企业。
而在发起人中引入民营企业,也是基于这一考虑。曾庆洪认为,国有企业改制应该大胆吸纳多种经济成分,不能还是搞单一股东制。
“对于大型国企,只要做到国有控股就行了。”广汽的这次整体转制引入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人的目的是让新广汽的经营更规范,体制更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快。
改制后的广汽股份雄心勃勃,力争在2010年形成轿车年产能110万辆、商用车年产能23万辆,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将有望达到15%,进入前三甲。
目前,广汽的市场占有率仅有不足5%,排名不仅在三大(即一汽、上汽、东风)之后,在第二梯队中也不及长安和北汽。
对于业界“广汽欲借上市挑战前三大”的评论,曾庆洪显得踌躇满志,他相信广汽股份在一两年内就会凸显优势,三五年内,将彻底改变国内汽车业竞争格局。
广汽高层表示,广汽股份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上市。现在已经有相关的证券和会计公司在运作,预计1年内可完成上市的准备。至于上市的地点现在并没有完全确定,一般预计,在内地的可能性较大,但因为持有部分广州本田股份的骏威已在香港上市,广汽股份在香港或海外其他地方上市的可能性也存在。
至于融资之后的投资方向,将最有可能用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展商用车、扩大海外出口和建设零部件基地。
商用车一直是广汽的短板,为了强化自己的这一短板,广汽刚刚与韩国现代草签协议,总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起步资金广汽或许可以自行筹措,但后期的巨额投资则需要借力资本市场。
在出口方面,广汽已经与东风、本田合资建立了出口基地,第一批150辆JAZZ(即飞度在欧洲使用的名称),已经装船出海,远赴欧洲。出口基地欲取得进一步发展,离不开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无欲无求 迅速崛起
然而,仅仅是在7年之前,除了让合资双方都头疼不已的广州标致能吸引一些注意力之外,广州汽车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默默无闻。七年之间,广汽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手握本田、丰田和现代三大合作伙伴,大有一飞冲天之势。市场如棋局,用围棋术语来讲,广州汽车的产业布局已初显“大模样”,并成为业界普遍称道的广汽现象。
所有的转变,始于1998年7月广州本田的成立。截至目前,由于广州丰田尚未投产,广州现代仅是草签协议,广汽集团的荣耀仍主要源自广州本田的成功。
建厂之初,广州本田细声细语,格外谨慎,初期规划到2005年实现5万辆产量,然而这个目标在2001年就实现了,整整提前了四年。到了2004年,广州本田的产销量更是双双突破20万大关。
业界对广汽现象的普遍解读是,广州的投资环境好,广东的汽车市场非常大,再加上广州政府部门行政干预少、决策快、效率高,都使广州在外资巨头眼中独具魅力。此外,广州本田的成功,也有一种示范作用。用原广汽集团副总经理、现广汽股份总经理曾庆洪的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外商在这里有钱赚,又很开心”。
然而,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却表达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广汽现象除了上述表面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原因是广汽在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上的“无欲无求”。对于外资巨头来说,与一汽、东风等对于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有较强欲求的企业合作,不如与无欲无求的地方企业合资来得放心。丰田在与一汽全面合资后,又牵手广汽,并把旗下最重头的产品佳美放到广州丰田,就是明证。北京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与广州类似。
该人士指出,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过多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在某种程度是与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目标相悖的,也使“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产业目标成为镜花水月。
【评论】广汽谋求异军突起甘当加工厂
广汽的成功耐人寻味。1997年,广州汽车在广州标致留下的烂摊子上蹒跚起步,迈开了沉重的振兴步伐。从1998年广州本田的成立,到2000年6月广汽集团的诞生,再到今天广汽股份的呱呱坠地,广汽化蛹成蝶。
然而,广汽成功更主要的是广州的成功、广东的成功,而说不上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说得更绝对一点,广汽的成功反倒折射出了现行产业政策的一些尴尬之处。
在去年开始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了四大政策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由是观之,中国在发展汽车产业方面,并不希望仅仅是通过合资成为外资汽车巨头的制造基地,并不甘心仅仅充当国际汽车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配角。正是出于这一目标,一汽、东风等中国汽车工业的国家队选手都一直心怀自主品牌之梦。在商用车领域,一汽和东风旗下的“解放”、“东风”已经成为强势品牌,从技术上看,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商用车领域,一汽心底潜藏着“红旗”情结,东风尽管没有一汽那么强的使命感,也曾试图推出自主品牌的东风小王子轿车。
除了国家队选手之外,同属地方队的上海汽车也一直在谋求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作为世界500强之一,上汽深感依赖外资伙伴的生存终究不体面。这已经成为上汽老总胡茂元的一块心病。“你们这一届班子一定要把自主品牌开发出来,这是你们的一个使命,这比增加10万辆、20万辆的意义更大。”上海市主要领导对胡茂元的叮嘱,也使上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海外并购之路,收购韩国双龙以及试图收购英国罗孚,都显示出上汽对于自主技术和品牌的渴望。
而广汽的发展,更多的是着眼于区域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创造GDP、创造税收。即便是在完成股份制改造,谋求上市发展的今天,仍未流露出打造自主品牌的雄心。
以广州本田为例,成立七年间,累计生产52万辆轿车,销售收入达到938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78亿元。与此同时,广州本田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零部件体系的本地化方面。1999年,广州本田雅阁就基本实现了40%的国产化率,目前雅阁的国产化率则已达到76%、飞度为90%、奥德赛为80%。以当前的生产规模而论,广州本田带动了为其配套的华东和华南120多家零部件企业、260多家特约销售店,带来了总计超过10万之众的就业机会。
从广州、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广汽做出了巨大乃至辉煌的贡献。但是,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发展的角度看,广汽似乎并没有非常强烈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感。在完成股改转制后,广汽股份高层提出的几个主要发展目标中也只包括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这一点,而对于自主品牌则只字未提。
广汽股份上市后会不会利用新增加的资本加快自主品牌的发展?曾庆洪也只是略显勉强的表示,这只能由市场决定,不会为“政绩”而急于求成。
有汽车业前辈忧心忡忡地指出,广汽为区域经济所做的贡献显然是值得肯定的,没有人有资格说三道四。但是从中国汽车产业一盘棋的角度来看,广汽现象却使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显得不尴不尬。如果各地政府都只从发展自身经济的角度着眼,甘心充当外资巨头的加工厂,中国汽车又何谈做大做强,何谈品牌战略?(陈晓鹏)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