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京城三十里,过宛平古城,卢沟桥便兀立在我眼前。我平生第一次与这蜚声中外的古桥谋面。正是岁暮隆冬时节,天空寒云四合,朔风乍起,站在桥东向西望去,二百六十多米的长桥上,空无一人,桥身两旁的石狮披着八百多年的风尘,煞似列队欢迎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
“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想起金代文学家赵秉文的诗句,心头蓦然增添几分凄楚之情。避开桥面两侧改建成的现代水泥路,我走在先祖留下的凸凹不平的仰天石上,心中翻腾着比桥更长更长的思绪……
八百年来,作为南北交通的要道,这桥上桥下曾演绎过多少动人的活剧,曾有过多少感人的辉煌!“士宦往还,冠盖云集”,封建帝王统治下的文明古国,尽管生产力还十分低下,但以桥为核心,人马簇拥,市集兴旺,茶楼酒馆并列相间,这一带曾有过阶段性的繁荣,就连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也多次御驾到此,吟诗作赋,赏览游玩,那“卢沟晓月”碑上的诗文,便是乾隆的御笔。
朔风渐渐的停息了,我仍在桥上徜徉。斜阳从浅薄的云层中探出,轻轻地在桥面上铺洒开来,刹那间,整个桥身笼罩在一片血红色的暮霭之中。这景象恰如我手中那张卢沟桥参观券上印制的摄影图片:天空、桥栏、桥面浑然一体,一片血红。这生命之血的红,漫漫浸透我的心湖,勾起阵阵悠长的遐思……
1937年7月7日夜,屯兵在卢沟桥西的日军悍然向我军发起袭击,驻守在卢沟桥头、宛平城里的二十九军将士英勇反击,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的抗战,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那时,卢沟桥之战,我军“喊杀之声,可闻数里,有的士兵嫌跑路太慢,从城墙上跃下杀入敌阵”。这里的枪炮声、厮杀声惊醒了国内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连海外侨胞也都汇入了抗敌御侮的洪流。八年抗战,威震寰宇,对于卢沟桥而言,无论是到过的还是没有到过的,有谁不知晓由此而引发出的全民族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血红色的暮霭渐渐暗淡了,桥上更显得空旷寂静,回首往昔那一幕幕,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无心去数那桥上狮子的数量,也无意去观赏那四百多个狮子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神态。我们民族超级的想象力创造出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并没有赋予其神灵般的职能。在六十多年前的那个日子,既没有“驱鬼”,更没能避邪,日军还是挥舞着大刀洋枪越过卢沟桥,冲进宛平城……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它永远是一面智慧的镜子让我们更清醒地感受今天的现实。如今,在一片谈论“全球化”的声音中,能不能再增加一些涉及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声音呢?从卢沟桥回来以后,心情一直抑郁。一个蜚声中外、集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于一身的古建筑,一个赫赫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却很少有人光顾。“文物保护单位”也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好,既无管理人员,更无导游解说,桥两端的河床里,到处是残石枯草、垃圾粪便。十多年前印制的卢沟桥开发建设规划仍是一纸空文。唯有桥西古渡旁的几棵大树吮天地之精华,长得铁干虬枝,威风凛凛。它似在向我诉说着中国人难以忘却的遭受蹂躏与屈辱的历史,提醒我回望苦难,回望耻辱,回望先辈同胞视死如归的浴血奋战……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