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里走三骑——记一汽-大众开迪全能之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01:23  北京娱乐信报
  Caddy是大众的一个全球品牌,主要车型包括Life、Combi、PanelTruck以及Pickup。第一代Caddy于1979年首先在美国上市,其借用了Golf的许多设计理念,在当时被称为Rabit-pickup。2004年,最新一代的CaddyLife在欧洲上市,这一代Life的诞生预示着Caddy开始走向家庭,毕竟,在Life诞生前,Caddy的品牌似乎只是商用车的一面旗帜。上周末,三辆开迪从北京出发,取道京沈高速和沈哈高速,单程行驶近1000公里到达北国长春,之后参观一汽大众开迪的全新生产线,并与厂家的相关人员座谈,再之后沿原路返回京城,这就是我们这次“开迪全能之旅”的行程安排。
  在路上:经历多半程大雨考验

  早上五点多钟,参加活动的媒体朋友悉数到场,按照分配,我所在的1号车除了搭载三人外,还特意装载了500公斤的货物,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要考究一下开迪的运载能力。由三辆开迪组成的远征车队开始编队从北四环杀向京沈高速的入口。一路上,层层的黑云开始向天边堆积,零星的小雨敲打着透亮的风挡玻璃,虽然对讲机中大家还是有说有笑,但谁都清楚,这将是一次不平静的旅行。

  作为头车,我在四环上保持着80公里的车速,但很快后面就有同志要求提高速度,并开始“有组织无纪律”地超越头车,呀呀呀,这还了得,追!行程较短的落地式油门踏板很容易一脚到底,但可能是由于高转速引擎的设定原因,车子在2500rpm以下的动力输出确实有点让人上火,眼看着前车越来越远,只好降挡再踏油门到底,呵呵,这下可解决问题了,虽然噪音加大了不少,但车辆的提速明显好转,在经过了几次的闪转腾挪后,我终于又占据了头车的位置。嘿嘿,看来一般的1500——2500rpm的换挡时机对于开迪来说有点水土不服,要想让1.6升的发动机驮着这么大的质量玩加速,看来非得提高转速这一条路不可。当然,这种加速还是比不上同门的高尔夫和宝来,甚至连同级发动机的新捷达也都赶不上,不过,平心而论,对于这满载的两吨多质量,这个加速水平也应该算是不俗了。

  车上京沈高速后,天气开始逐渐变坏,时断时续的雨点开始逐渐加大,本来还是干燥的路面开始变得湿滑,高速行驶的车辆都开始拖起长长的水雾。前风挡上的水点开始影响视线,于是开始打开雨刷器。出乎意料,开迪的雨刷器在工作时没有任何噪音,完全没有熟悉的刮水声,想来这也是新一代无骨雨刷的妙处所在,没有了烦人的吱嘎声。

  在山海关服务区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后,经过换人调整,早就在副驾驶座位上憋了一肚子干劲的同志们开始掌握了把握方向盘的权力,因此,一出服务区,大家的速度都开始逐步攀升。尤其是驾驶2号车的同事,一溜烟儿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谁说开迪的动力不行?要说不行的您给我解释解释这2号车是怎么回事。这么说吧,我们的1号车始终就保持着140公里/时的速度,可就愣是没见到2号车的踪影。

  由于此次我们所组队的开迪都为基本型,因而,车辆在舒适装备上就显得稍微节俭了一些,但这节俭并没有波及做工,大众的工艺品质在同级车中还是高标准的代名词。基本型的座椅都为普通的织物覆盖,不过,蓝加灰的颜色还是让人看着挺舒服,没有什么造作的感觉。座椅的承托力不错,靠背的支撑也比较到位,虽然头枕似乎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好在这还不大影响整体的乘坐舒适度。空间对开迪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当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伸胳膊撂腿的休息时,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看来大家互不干扰,比较痛快。

  在下一个休息的服务区休整时,我们询问了2号车的速度,2号车的驾驶员太厉害了,在这种天气条件下,他最快时把车开到了170公里/时!
  厂房:技术可与德国媲美

  走进车间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油漆过的地面都擦得熠熠泛光。各种机器安置得井然有序,空间分配合理,备料堆放整齐划一,各标签清晰明了。厂房高大明亮,机械化程度非常之高,设备先进已极。据厂家工作人员介绍,这条生产线就是在今天的德国也是最先进的,甚至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它比德国本土的相应生产线还要细腻。

  在流水线上,一辆辆尚未完成的开迪正在经历着最后的生产环节,在一台台大型设备的自动化装配中,早就制造完成的各个部件单元开始进行“合体”。这些部件都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检查,自动化的装配过程不允许它们存在任何的误差。最好看的就是底盘与车身的装配过程,高高吊起的车身缓缓下降,与操作台上准备好的底盘稳稳地相对合后,机器又自动将各固定螺栓上紧,整个过程持续时间非常之短,装配出的质量水平相当的高。比起一些车厂还需人工更多一些的操作过程,这样的装配显然要让车的品质更有保证。

  返程:一路狂奔到北京

  由于同行的其他媒体朋友先行返京。在休息了一夜后,对我来说,真正的长途考验也将开始。由于人手不足再加上时间比较紧,剩下的三人将一人一车发扬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一鼓作气将车开回北京。

  早上6点多,饱餐后,三人三车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千里走三骑。开始的时候,大家的速度尚还比较平稳,因为估计按照此速度在天黑前也能到京。但没成想,天不随人愿,来时就在修路的沈哈高速辽宁段干脆就来了个封闭。只好取道国道,在耽误了不少时间后,我们终于在铁岭又返回高速,可此时已近中午,看看里程表上区区400多公里的里程,大家的心里都开始有点犯急,因此一上高速后,三辆车的车速都开始提到了160公里/时左右,一路狂奔,在一些车少的路段甚至达到了175公里/时的速度。好在车身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出色,在持续高速行驶的情况下,车辆的控制还算比较稳健。途中我们又遇到雷暴天气,能见度最差的时候仅在5米以内,而此时的车速仍保持在70-80公里/时左右。之所以能保持这个车速,一是大家急着赶路,二是在经过长时间的驾驶后,每一个人也对车辆比较有信心。

  在晚霞尚未散尽的时候,白庙收费站的轮廓出现在了视野里,终于到家了!虽然开迪的舒适度还不错,但12个小时的长途还是让人有些筋疲力尽。在将车停放回地下车库准备离开回家的瞬间,我不由地又回头看了看这三天伴随了我2000多公里的开迪,任劳任怨,能载货,也能坐人,能高速快跑,也能轻松超车,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某一方面表现,但“全能”确实是它的特点所在。

  特约撰稿 赵航晩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