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两”微车拨“千斤” 完全竞争格局初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 09:29  中国经营报

  你方唱罢我登场!随着气温攀升,各大汽车集团在微车领域的闹腾也越来越火爆。“现在排在前四名的大型汽车集团都已经进入微车领域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汽车竞争加剧的标志。”6月28日,长安集团宣传部周勤处长有些兴奋地说:“大型汽车集团完全竞争的格局已经出现。”

  新格局

  进攻的号角是由东风吹响的。这个长期对于微车嗤之以鼻的大型汽车集团,在5月举行的武汉国际汽车及零配件展览会终于将襁褓中的“婴儿”——东风小康亮相。东风汽车对于这个婴儿的关注显得有些异乎寻常。东风汽车有关人士表示,刚刚主持全面工作不久的徐平就提出要上微车项目,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微车销售体系。

  而在东风小康高调亮相之后, 6月伊始,上汽通用五菱迅速在青岛与颐中汽车签订了收购协议。上汽通用五菱以3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青岛颐中汽车。上汽股份有关人士表示:上汽通用五菱收购青岛颐中汽车后,将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使其形成了年产6.8万辆微型客车的生产能力。

  东风和上汽的举动,让微车老大长安集团有些坐不住了。长安集团马上用组合拳展开反攻。长安一方面连续出手发动价格战,在长安面包车价格跌破传统底线2.5万元后,长安运通又跌破了2万元底价。另一手,长安集团又推出了搭载同级别中性能最为先进的G系列1.3L发动机的长安镭蒙G动力新车

  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行动中,敏锐的汽车业内人士已经发现,微车领域正在出现一个全新的格局。曾经由二线充当主力,大型汽车集团鲜有参与的微车格局,已经变化为上汽、一汽、长安、东风等四大集团的豪门角斗。体量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四大集团,将会用规模效益增长最为明显的微型车挤压二线企业的空间。长安集团有关人士甚至有些不屑地说:“现在我们根本不把昌河、哈飞当成对手,微车领域已经成为四大集团的争斗了。”

  重布局

  微车领域成为豪门争斗,微车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罗仲伟说:“现在各大微车企业从配套、零部件供应、销售半径等方面的考虑,开始了重新布局,出现了互相覆盖,互相渗透的情况。”

  2000年,长安集团率先出招,“东进北上”战略取得突破。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东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原南京东风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有关人士说:“当时是东风想收缩战线,因此留给了我们机会,我们用少量的资金就获得了大量的存量资产,让南京基地很快就成为长安集团生产微车的重要基地。”记者了解到,长安集团拿下南京基地之后,目前南京基地已经形成产销20万辆,长安南京基地已经长安集团打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重要棋子。

  长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上汽集团。当年,一汽曾经与青岛颐中签署合作协议?一汽表示将把青岛颐中打造成其在山东的轿车生产基地,并在2005年底达到15万辆的产销规模,未来争取年产30万辆。但是,一汽由于未能实现引进马自达9在青岛颐中的基地生产这一目标,最终放弃了青岛颐中。然而,一汽放弃的青岛颐中却让上汽心动。上汽有关人士表示:“青岛颐中拥有大量的存量资产,拥有完备的生产线和大量的土地储备,能够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于是,上汽很快就与青岛颐中达成了合作协议。由此,上汽顺利达成了北上建立微车基地的想法。

  有人东进,有人北上,而东风开始向西攻伐,与重庆渝安合作微车。这是东风在与长安争斗第三名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东风由于2004年被长安超过颇不服气,准备从微车入手来增加产量重新超越长安,另一方面,东风和渝安的合作在战略布局上成为插在长安集团老巢的尖刀。对此,东风渝安有关负责人并没有否认,他说:“重庆将是东风渝安销售的重点。”

  完全竞争

  随着东风汽车进入微车领域,目前排名前4位的大型汽车集团都已经涉足微车领域。这被业内人士视为:大型汽车集团完全竞争的开始。

  有关专家指出:去年6月推出的新汽车产业政策,其重要目的就是要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并且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并且力争在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

  而且由于国外成功的汽车大集团都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全系列产品,因此近年来上汽、东风、一汽、长安等四大集团特别注意通过兼并重组来形成全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上汽在去年通过与重庆重汽达成框架协议,弥补商用车的不足。而东风则通过与重庆渝安的合作,进入到微车领域。重庆长安集团也通过重组江铃加强了轻卡方面的生产能力。

  通过这些重组兼并,四大汽车集团基本上形成了乘用车、商用车全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一场全面战争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了。(周远征)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