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重卡市场开启“后斯太尔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6:57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6月23日,中国重汽和曼·斯太尔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联合举办中国重汽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技术项目成果汇报会,正式宣告双方合作的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对整个重卡市场来说,宣告结束的不仅是这个引进项目,与之同时落幕的还有一个时代。曾“统治”中国重卡市场达20年之久的斯太尔,对手正在逐渐增多,在众多外资品牌和新兴车型的“围攻”之下,重卡市场开始从斯太尔时代的“一枝独秀”向后斯太尔时代的“群雄竞逐”过渡。

  一枝独秀

  当前,国内重型汽车市场以三大军团为代表。一汽、东风位列第一军团,产品主要集中在8至10吨左右的中重型卡车。15吨以上的重型卡车主要掌握在第二军团手中,包括中国重汽、陕西重汽、重庆重汽等。第三军团则包括上海汇众、北汽福田等。 上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我国汽车工业“缺重”问题,中国重汽斥巨资从当时的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全套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从1989年第一批国产斯太尔开始,中国重汽已累计生产斯太尔汽车15万辆,目前斯太尔汽车的社会保有量约有12万辆,且每年仍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中国重汽产品市场的快速扩展,使斯太尔品牌成为中国重卡市场的主力车型。“短短20年中,中国生产的载重15吨以上的卡车中,每10辆中就有8辆采用了斯太尔卡车技术。” 收购了斯太尔公司的德国曼公司高层人士萨谬尔森曾这样感叹。

  值得注意的是,斯太尔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重型汽车行业本身,据中国重汽总工程师王善坡介绍,“目前斯太尔各主要总成已成为机械行业的重要配套总成”,为中国交通及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过,重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目前世界主流技术相比,斯太尔在发动机电控技术、三效催化转化器、盘式制动器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在不久前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多数重卡企业不再将斯太尔底盘技术作为卖点。

  群雄并起

  事实上,中国重汽、陕西重汽、重庆重汽等厂家已然意识到不能单纯依靠斯太尔。据中国重汽宣传部部长倪桂祥介绍,“早在2003年6月,中国重型就和世界三大卡车巨头之一瑞典沃尔沃卡车公司组建了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去年11月应用沃尔沃技术的HOWO重卡的下线,使中国重汽减少了对斯太尔车型的依赖性。上海汇众则另辟蹊径,引进了韩国双龙汽车技术,推出15吨级的汇众100系列重型车。

  本员工心想事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在这些国内企业背后,闪动着跨国巨头的身影。由于欧美市场上重卡市场基本成熟,需求难有大幅增加,因此国外重卡制造公司普遍大力推行海外战略。而中国市场对这些跨国巨头来说尤为重要,据沃尔沃集团预测,中国卡车市场的销量到2010年将达150万辆,是日韩和东南亚国家需求的总和,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重卡市场。

  沃尔沃卡车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卡车公司。

  去年3月,中国重汽、一汽、沃尔沃卡车三方签署协议,在中国合资生产沃尔沃最新的、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9-13升柴油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同时,中国重汽同沃尔沃合资生产沃尔沃品牌整车。

  雷诺卡车也高调进入中国市场。从2002年开始,雷诺卡车与东风集团签署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转让协议。2004年1月,雷诺与东风签署合资生产汽车协议。今年4月雷诺卡车探险队从法国里昂出发穿越13个国家抵达古城敦煌,据称此行的真正含义是“沿着马可·波罗当年的足迹”进入中国市场。

  一向谨慎的德国曼·斯太尔公司也加快了在中国的战略推进,去年在京成立了注册资本100万欧元的曼恩商用车辆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与各大国内企业的合作也从技术转让向合资合作发展。

  另一跨国巨头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推进却相对缓慢,此前的合资公司北方奔驰和亚星奔驰迟迟没有在重卡领域打开局面,现在虽然欲与北汽福田合作,但据透露由于产品线重合等问题,目前这一收购项目陷入僵局。

  虽在中国市场拓展进度不同,但这些跨国巨头无不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这些外资公司会在重卡市场重演在轿车领域呼风唤雨的一幕吗?

  元年隐忧

  从斯太尔一枝独秀到群雄逐鹿,2005年可以说是后斯太尔时代的“元年”。一方面目前重卡市场尚处于蛰伏状态,真正激烈的竞争刚刚起步。去年底国家公布治超政策,使重卡出现井喷式增长,但今年初由于国家治理政策松动,到目前为止,重卡产销量呈现出平稳低调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05年1到4月份,国内重型汽车完成产销121124辆和104659辆,与2004年同期产销118999辆和 109388辆相比,产量上升1.79%,销量下降4.32%。

  另一方面,目前合资重卡企业主要生产高端重卡,以目前国内道路状况和消费水平,跨国公司短期占不到上风。“中国重汽和沃尔沃合资生产的沃尔沃卡车去年3月下线,不过价格在七八十万元左右,重汽的(重卡)价格在二三十万元,现在还谈不上直接竞争。”倪桂祥告诉记者。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担心,随着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之后成本的下降,双方的竞争迟早会到来。《2004年重型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当前重卡虽距真正同时达到高速、高完好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科技5项指标还有很大差距,但这种发展趋势国内已经出现,未来5年中国市场重型卡车的竞争很可能会像轿车一样白热化。

  面对未来错综复杂的竞争形势,如何在与跨国巨头合资合作中提高自身竞争力,保住本土重卡市场,显然成为国内重卡企业面前的一道问题。

  倪桂祥透露,下一步中国重汽有望与曼·斯太尔公司在多方面进一步展开合作,中国重汽整体实力将得到更大幅度提升。在斯太尔项目合作中,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克服了资金枯竭等困难,至2005年6月全部偿付了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下的奥地利政府贷款8.8亿元和技术引进费用2.7亿元,连同汇率差价,中国重汽共支付了人民币总额达17.7亿元,确保了项目顺利进行。曼商用车中国公司总裁汉斯腾表示,“高度赞赏并感谢中国重汽为此做出的努力”,这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中国重汽进一步扩展自身规模和技术实力外,更多的国内企业也开始在重卡市场谋求发展。近日广汽集团和现代汽车宣布在商用车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在广州市花都区兴建全新商用车基地,各类商用车预计年产辆将达20万辆,其中也含重型卡车。而且广汽集团与现代汽车还将按各占50%的股权比例共同出资成立商用车合资公司,开发生产商用车整车、发动机及其主要零部件。

  专家则指出,国内重卡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和核心技术的研发进程还应该进一步加快。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贺军表示,“目前国内重卡企业在价格、销售网络等方面优势比较明显,同时作为各区域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支持作用也比较明显,但由于近年来外资进入重卡市场的速度陡然加快,未来的竞争压力还是相当大。重卡企业应该吸取轿车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尽早解决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才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地位。”实习记者 黄超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