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控中喜忧参半 下半年中国汽车业须理智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6:54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国家下半年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促使全年经济均衡协调运行。从长期看,宏观调控将为汽车业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从短期看,则给汽车业带来了喜忧参半的影响。中国汽车业若长久且强劲发展,除了把握好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走势,还应该避免各种短期行为,理智前行。

  第五轮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敏感期——这段日子以来,“平稳论”与“放缓论”交锋,“过热论”与“下滑轮”争辩,许多一向勇于陈述自己观点的经济学界人士开始变得言语谨慎或者干脆沉默。

  2005年的中国汽车业也走到了敏感期——“井喷”与“寒冬”的大喜大悲开始让大家对未来的发展摸不清方向,找不到感觉,去年的库存、今年的断货,排产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忽降忽升的价格让消费者对车市失去信任,忽冷忽热的行情似乎也让厂商们对于如何真正“救市”变得手足无措。

  中国汽车市场是“政策市”,这是国情。虽然第五轮宏观调控是对部分投资过度密集的企业进行“点刹”,汽车市场并不会像前几次遭遇宏观调控那样出现长期停滞和低迷,但是由于汽车产业链长,影响和带动范围大,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在这个行业内显得尤其深远和广泛。对于汽车生产企业而言,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势、把握政策对产业产生的影响,那无疑会给生产销售带来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而此时,在关于下一步宏观经济走势的争论中,“放缓派”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出现放缓趋势,这一点可从国家统计局1至5月份统计数字中,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下降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保持在1.8%这个并不高的水平上看出。他们表示,如果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及早转向,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急速下滑。

  这种言论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国家宏观调控如何走,而情况一旦变化,势必会“牵连”作为“政策市”的汽车业的发展。

  那么处在敏感期的中国经济下半年究竟将呈什么态势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又将采取怎样的举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汽车业又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过热仍存在 调控不放松

  事实上,争辩与交锋往往能让事实越辩越清楚。

  尽管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可以被“放缓派”们拿来当论据,却经不住推敲。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易宪容指出,M2增幅放缓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剩余资金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是不少中小企业转向地方财政及民间信贷,也就是并非真正的投资热度降温。而把CPI目前的回落现象当做是国内经济通货紧缩的苗头更是牵强,易宪容指出,目前政府对某些居民消费品价格及要素市场进行严格管制,一旦这种管制放松,其上游价格的上涨将很快传导至下游产品上。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另一份数据则表明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现象仍然存在。

  根据统计数字,今年1至5月份,GDP增幅与去年9.5%的增幅大致相当,与国家8%的调控目标尚有距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26.4%;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走高,其中5月份增长5.8%;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同比增长8.9%,其中商品住宅平均售价上涨11.3%。1至4月份进出口贸易进口增长23.3%,出口增长34%。

  GDP依然高位运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热度不减、进出口贸易依旧红红火火、工业产品价格与商品房住宅价格居高不下,针对这种情况,元富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员詹瑶指出,“GDP增速仍然偏快且结构有所恶化,工业和建筑业占GDP比重上升,农业和服务业仍有所下滑,预计国家将采取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也表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煤电油运还相当紧张,物价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陈东琪指出,如果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偏紧力度,今年下半年控制效果就会有所显现。

  由此可见,国家下半年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促使全年经济均衡协调运行已是大势。

  调控中汽车业喜忧参半

  业内专家指出,本轮经济增长是由投资拉动的,一旦几年后投资产出的高峰期到来,投资的低效率和产能过剩都会显露出来。因此,对国内经济过热现象调整得越早越好。

  很显然,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调控能为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但从短期看,由于汽车业是一个上下游关联度极大的产业,燃油、原材料供给和道路交通以及信贷等各方面都会给其或多或少地带来影响,国家宏观调控要把GDP增速从9.5%降至8%左右,有可能对汽车市场产生减速效应。

  陈东琪曾表示,此轮宏观调控将更多地发挥价格(如利率、税率等)杠杆的作用。

  但是这些价格杠杆的运用在短期内给汽车业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从利率方面看。贷款利率的增加,将使得汽车消费信贷的月供额度也同时增加,这就增加了消费成本的投入,消费者一旦感觉到压力,就会抑制汽车消费。同时贷款利率的提高也给汽车生产厂家增加了成本压力,这些成本压力无疑会转嫁到产品价格中去,从而给销售带来压力。

  从税率上来看,即将出台的汽车消费税政策将有较大变革,据透露,如果一切顺利,新的汽车消费税政策有可能于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出台。消费税调整后,对高油耗、大排量SUV冲击最大,而小排量经济型轿车消费则将受到鼓励。但由于一些地方对小排量车型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一旦政策出台,车市面临怎样的态势还很难说。

  当然,也并非没有好消息,据陈东琪介绍,今年国家将会出台一些税费减免的政策以适当改善企业成本环境。一旦政策真的实施,汽车企业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到这一利好。据说,目前已经有很多地区在进行试点。比如东北增值税改革扩大抵扣范围,广东也搞了一个增值税的改革,可能还有后续的政策出台,使企业效益不至于大幅度下降。

  今年上半年,钢材、运输、燃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得汽车成本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油价的上涨还使得消费者驾驶成本增加,这些都对汽车业的发展和汽车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带来了挑战,但这一情况在下半年将不会愈演愈烈,陈东琪认为今年国际市场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全年将是“前高后低”。

  “预计今年国际市场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是上半年涨,下半年趋于平稳回落。”陈东琪表示。

  汽车业发展须更加理智

  事实上,除了上述宏观调控给汽车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因素,但是除此之外,2005年汽车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行业内的其他问题。

  据业内人士观察,进入2005年,除了油价的上涨、消费信贷存在的种种门槛外,汽车消费者使用成本中的保险费用、服务价格也都在上涨,其中零配件和服务的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而其他与汽车消费相关的,如停车费,日益恶化的交通拥堵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都直接和间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汽车消费成本。专家警告,如果上述问题在2005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那么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将难以杜绝。

  而在这些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汽车厂家不断扩大产能的消息却不绝于耳。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明确指出:困扰中国汽车行业的问题是供过于求。他表示,目前,由于众多汽车生产厂家不断扩大产能,加上受到汽车业较高利润的诱使,很多其他的企业纷纷进入汽车领域,这就使得中国汽车市场供应过剩的情况日益严重,从而导致汽车生产厂家不得不发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导致行业不能健康良性发展。龚方雄表示,2005年中国汽车产能将存在23%的过剩,中国汽车行业供应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去年国内车市突然跌入低谷,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单月排名已无法准确体现企业综合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厂家的竞争已上升到品牌塑造、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深层问题上。我们说这种调整无疑是理智而正确的。

  但这似乎并不够,在当前存在内外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企业如果想真正获得长久且强劲的生命力,除了把握好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走势,还应该避免各种短期行为,理智前行。记者 马 蕾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