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90%的汽车品牌都为合资企业生产之时,当引进车型在中国市场百花齐放、产销量持续增长之时,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却在下降,成为“增产不增收”的典型。
商务部统计,去年汽车行业5857家企业中,亏损企业由上年的872家增加到1020家,增加了16.97%,亏损企业占全行业的17.42%,比上年同期增加0.46%。这一千多家企业的亏损额为6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增加的亏损额达12.94亿元。在去年产销增加而利润锐减之后,今年利润继续走低,前半年过去了,全国重点汽车企业中竟然有1/3上了亏损名单。
享受种种国家优惠政策,市场占有率步步提高,合资企业为何还亏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零部件采购成本太高。简单一算就明白——高成本低利润是避税的最好方式。别瞧合资车卖得越来越便宜,配套零部件价格却居高不下,人家不指着整车赚钱,在零部件采购这个关口上外方就把钱赚足了。
具体操作如下:外方利用中方的技术弱点形成强势话语权,牢牢把持住配套采购权。特别是近几年后进入中国市场的日韩企业,外方一般都是合资初始就要求“原始供应原则”,跟进一批外方原班配套企业,配套体系几乎全封闭,中国民族零部件企业几乎全部被排除在外。外方从本国或者跟进的本土化零部件公司采购零部件,价格远远高于国内企业生产的同等产品,有的甚至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整车成本自然大大提高。合资公司利润大家分,零部件采购上赚的钱装自己兜里。在信息不对称、话语权缺失的情况下,合资企业中方基本无法控制配套采购成本。
资料统计,2004年汽车关键件和零配件的进口增幅都远高于汽车整车进口增幅。其中汽车关键件进口36.89亿美元,增长23.3%;汽车零配件进口72.37亿美元,增长16.6%。以价格转移方式转移利润,“合法”地避税是汽车合资公司的共同手法。因此跨国公司无论如何在中国搞本土化,关键零部件的关键技术一定要留在本国研发和生产,因为这才是财富之源。
目前在中国掀起的零配件本土热中,照样是合资企业外方得利益大头,其获利法也非常简捷:由合资进而独资再利用技术强势吞掉中方企业。眼下的合资企业建发动机厂热中,几乎全是外方说了算,其股比也多是外方占多数。例如大众-一汽发动机有限公司的大众股比就达60%。零配件本土化也是避税的安全体面之方。
在我国发动机等零配件领域,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投资限制,外方捷足先登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中国汽车零件企业排除在竞争之外。在技术壁垒下,挤进整车配套体系对中国零部件企业来说比登天还难,人家握着技术证权,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抬高配套门槛,合资公司采购的零部件甚至要求必须由外方本国的设备制造。据统计,目前我国关键汽车配件制造企业已有90%为外国公司把持。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失去了市场,也就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以市场换技术”这个口号,对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来说来有点苦涩,许多企业的真实感受是:技术与市场的双排斥。
《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并没有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发展,前者与后者的差额越来越大,已达到年1000亿元人民币,这说明合资投资创造的效益相当部分没有成为中国的财富,而是流向了国外。税务总局数据显示,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避税达300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以“价格转移”实现的避税额占避税总额的60%。
以利润转移方式造成的合资企业亏损,中方合资者亏不亏?从个人利益来说,他们不亏。无论企业效益如何,合资企业的中方上层收入都会远远高于同行,而且他们的位置几乎完全是上级任命,与合资公司没有个人资产关系,所以他们往往缺少动力去争取话语权。富了个人和外方公司,穷了国家和企业下层职工,合资企业亏损结果往往如此。
在看到汽车业引资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成本的合资汽车企业损失了大量国家税收、毁坏了中国汽车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增加了对国外技术的严重依赖性等不良趋势。如何堵住合资企业的避税之风,让国家成为汽车合资企业的最大受益者,靠国家政策引导比靠合资企业提高觉悟重要得多——毕竟,经济战略是不流血的战争。■晨风/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