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出摇篮的新兴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 09:16  解放日报

  近期,随着一些国际知名汽车设计公司,如日本的EAC公司和INFEC公司,英国的莲花,意大利的Stola、宾尼法利纳(Pininfarina)、博通(Bertone)、米兰交通工具设计中心、乔治亚罗(Giugiaro)纷纷抢滩中国汽车市场,“汽车设计”这一原本冷清的话题逐渐热门起来。

  当这些友好的加入者向国内汽车企业抛出橄榄枝时,人们也不免担心:这对国内本土汽车设计产业将产生何种影响?国内汽车设计公司有能力和实力与这些国际对手同台竞技吗?近日本刊走访一些业内人士,对国内汽车设计这一原本知者甚少的领域进行了一番较为详尽的调查。

  雨后春笋般涌现已形成一定规模

  “也就是这两年,国内汽车设计公司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雨成接受采访时,这样形容近两年国内汽车设计公司的发展情况。

  他说,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广州等地,目前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北京、上海汽车产业相对比较发达,无论是零部件产业还是整车制造业都处全国相对领先位置,同时,人才资源也相对丰富,因此京沪两地明显出现了集聚效应。

  据雷雨成介绍,这些汽车设计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民营性质的公司;一类由整车厂控股;一类则是合资公司。其中成立较早的国内汽车设计公司,有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方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而绝大多数公司则在2003年之后才陆续成立。雷雨成估计,全国目前各类汽车设计公司的数量已超过50家。而另外一位工业设计公司的老总则认为,这个数字还过于保守,与他有过接触的设计公司就有百家。他认为,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可能在50家左右,总数则可能是这个数字的4倍。

  另据上海市工商局新闻处披露,目前仅上海一地,登记在册的具有汽车开发、设计资格的公司已有16家。从数量上看,这个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多数规模较小实力普遍较弱

  虽然近几年国内已涌现出大量汽车设计公司,然而从进一步调查的情况看,汽车设计产业在国内还只能算是摇篮里的新兴产业。

  “在国外100人以上的汽车设计公司决不能算是大公司,而目前国内拥有百人以上设计工程师的汽车设计公司却寥寥无几。”安徽嘉靖汽车设计公司总经理沈浩捷介绍说。

  目前,国内知名度和规模较大的汽车设计公司,相当部分由整车厂控股,如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长春汽车研究所、安徽嘉靖汽车设计公司等。除此之外,除了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设计人员500人左右、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拥有设计开发人员130人上下、北京精卫全能科技公司拥有设计人员230人上下,其余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都不足百人,相当一部分是人数仅为十几人或几人的超小型公司,注册资本也相当小。

  再从设计水平看,很多小公司还不具备整车开发能力。相当部分小公司承接的业务,不过是为更大的汽车设计公司做配套,或为某些零部件企业设计零件,与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公司不可同日而语。

  面对外来挑战亟需团队合作

  “小公司的大规模涌现,从一定程度上讲,造成了市场混乱的负面影响。”雷雨成对一些小公司为争夺项目盲目开价,有过这样的评价。

  他说,比如一个必须用100万元资金才能扛下来的开发项目,“初生牛犊”的几人小公司为了争抢项目,就开出令人咋舌的20万元低价。这样势必给厂商留下开发极为容易的印象,而这些小公司将项目承接下来后,由于实力不足,往往要么不能如期完成合约,要么研发出来的车型问题重重。

  针对这种现象,有业内专家认为,国内汽车设计公司的当务之急是形成团队合作模式。以意大利为例,该国的汽车设计产业之所以闻名全世界,不仅仅靠几家大公司的努力。意大利的几百家小型设计公司每家都有专攻项目,有自己特色,在某个专业上不比大公司差。他们在相互合作、支持的过程中,使得整个汽车设计产业进一步强大起来。

  因此,从目前这种情况看,国外实力雄厚的汽车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未必是一件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外界的压力,可以推动国内汽车设计产业良性的结构调整。经过这一轮的大浪淘沙,中国汽车设计产业也有望逐渐走向成熟。

  黄蕾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