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循环经济概念浮出水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 09:17  中国经济时报

  解读循环经济系列报道(一)本报记者 徐伟 实习生 张娜

  编者按:能源缺乏和环境恶化困扰着今天的人类,资源频频告警,环境屡亮红灯:难道工业化以后的经济高速增长走到了尽头?穷则变,变则通,循环经济的理念使人类看到了走出困境的曙光。因此这一概念一经提出旋即风靡全球,在中国的热度则持续升高,有人说它是2005年的经济关键词之一。究竟什么是循环经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如何着手建立循环经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对中国有哪些启示?以及中国目前对循环经济有哪些尝试及误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内知名的循环经济专家,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循环经济是什么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近十位循环经济专家的采访及查阅相关材料后发现,国内对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缺乏共识,基本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敲响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危害资源和环境的警钟。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可以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宇宙飞船理论”就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早期代表。k·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不想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就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看重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以取代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那么,国内专家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理解是什么?

  目前国内专家对于循环经济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传统经济模式是线性的,即资源—产品—废物;循环经济模式是封闭性的,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但对于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则各有千秋。

  有一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和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样,是一种自成系统的经济模式。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循环经济论坛副秘书长孙佑海等都是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在他们看来,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它是又一个新型的工业化过程,既不等于环境保护,也不等于清洁生产;既不仅仅是一个立法,也不仅仅是一个政策。“简单讲,我们可以称循环经济为新型工业化。”吴季松这样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在这些专家的眼里,所谓的循环经济,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了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模式,目的在于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废弃物再利用等等仅仅是循环经济中的某一领域,反对把循环经济概念缩小,犯以局部代替整体、以偏概全的错误。

  另有一些专家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特征侧重于资源的利用和再生,循环经济就是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均持此种观点。

  也有“综合说”的,认为循环经济可以放到全社会的层面理解,也可以细化到环保领域解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周宏春研究员认为,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废物减量化,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范畴。广义的循环经济覆盖所有社会生产活动。周认为,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近阶段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现实,我国要倡导和推进的循环经济,不应局限于狭义的范畴。

  循环经济不是什么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与过去人们比较熟悉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等概念是什么关系?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它们是统筹与被统筹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

  资源节约主要指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循环经济则更进一步,它追求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周宏春认为,原材料利用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而这正好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之一。

  污染治理,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造成环境污染以后采取的补救措施,主要是“末端治理”,例如建污水处理厂,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而循环经济和污染治理的最大区别是循环经济可以将废弃物再生出新产品。就是说循环经济除了在生产全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外,还进一步做到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周宏春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多位专家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与污染治理相比,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削减污染物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区别主要在于,清洁生产主要在单个企业内部施行,而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产业的废物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杨春平举例说,火力发电厂外排的粉煤灰是一种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从而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石磊这样总结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小循环”是指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中循环”是指在工业区及区域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循环”是指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同时发展废物及废旧资源的回收、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而循环经济则居高临下统筹企业生产、区域发展和城乡建设,并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物质的运行进行规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循环经济的“是非”之争

  仔细研究国内专家对循环经济概念的争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有这样一种感觉:即专家们对争议本身就存在不同看法。

  周宏春认为,国内对循环经济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和狭义化;二、对具体形式如废旧物质的回收是不是循环经济的争议;三、在技术手段上面的争议。

  比如对循环经济概念内涵的看法上,有人认为清洁生产就是循环经济,但周宏春就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两者确实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三点差异:一、两者指的都是过程,但过程不同。清洁生产是从“摇篮”到“坟墓”,而循环经济的提法是从“摇篮”到“摇篮”。二、清洁生产主要是针对企业,而循环经济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三、清洁生产说到底是技术路线问题,循环经济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问题。

  人们对循环经济的争议也存在于对其特征的认识上。吴季松认为,过去的3R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只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他介绍,在最近召开的“世界思想者会议”上,他提出的再思考(Rethink)理念受到与会的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另外17位与会者的一致肯定。加上再修复(Repair)理念,原来的3R已经演变成为5R,这样才是完整的循环经济。

  吴季松说,“3R”本身也有新的涵义。减量化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生产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土地、能源、水和材料的投入外,还应延伸到: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准的进程中合理减少物质需求;应予满足的是“需要”,而不是“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再利用上,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减少废物排放外,还延伸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领域。再循环上,除了原有的废物利用外,还延伸到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与产业体系。

  周宏春也认为3R原则的提法不合适。他说,3R原来是杜邦公司管理成本的一个办法,现在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是不适宜的,甚至放在一个行业里用都不一定适应。“从国家层次上来说,我们的人口减量化做不到,经济规模减量化做不到,资源消耗减量化也做不到。”周说。

  综上所述,如果一定要对循环经济做个概述的话,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的一段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特色在于: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本报记者李慧莲 李成刚 孙超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