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上海集体“冲动”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09:52 南方都市报 |
上月结束的上海车展,必然在中国车展史上以“自主品牌”的闪耀登场而让行业铭记。仅仅从宣称拥有自主品牌的国内汽车厂家的产品数量看,2005年被称作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元年”也毫不为过。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 20多款车拥有“自主品牌” 此次车展上,原本就鼎力打造自主品牌的本土汽车厂家奇瑞、华晨、吉利、比亚迪等都以庞大的参展阵营展出了拥有自主品牌的整车产品,很多企业还拿出了显示自我核心开发能力的成果,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等。在自主品牌方面最引起轰动的奇瑞汽车,上海车展上一口气展示了包括M14、B13、B14、A21和S16在内的6款车型,此外还展出了自主研发的6款发动机。除了以上企业外,最近几年在自主品牌上开始有所建树的长安、哈飞、江淮和长丰等厂家,也都推出了各自的自主品牌产品,长安汽车展示了“陆风风尚”、“御风”等两款具有自主品牌的即将面世的量产车和概念车,江淮和长丰也都展出了自主品牌的概念车。而此次车展上,本土汽车厂家对自主品牌的突破,最让人吃惊的莫过于一汽集团。一汽集团一改以往“打造自主品牌要耐得住寂寞”的论调,一下子推出了四款宣称拥有自主品牌的轿车产品,即大红旗HQD、红旗HQ3、C1和D1。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车展上国内汽车厂家展出的宣称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光乘用车就有20多款,而在国内以往的大型车展上,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国外媒体评价“一针见血” 综观汽车史上独立汽车品牌的发展,独立的汽车品牌都被赋予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内涵,只有这样,一个汽车品牌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自主品牌,而且也只有这样,一个汽车品牌才能成为真正国际化的自主品牌。今年上海车展上,国内汽车企业的确是显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热情,但是,热情终归是热情,在自主品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表象下,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的缺失,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尴尬”。 也许通过国外媒体报道这“另一个窗口”,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别样的“尴尬”。上海车展上,一汽集团宣称C1、D1和红旗HQ3是完全自主开发的产品,公司对这三款产品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国外记者的理解和一汽的宣称完全不一样。 日经BP社对此次上海车展进行了详细报道。该社在对一汽旗下天津一汽开发的D1车型的报道中,充满怀疑地点明,“D1虽说在设计等方面是自主开发的,但估计该车是以花冠为原型。”而对于C1,日经BP社的报道是,“该款车估计同样是以威驰为原型”,“从C1的内饰来看,和威驰同样采用了中央仪表,而一汽方面则宣称该车为完全自主开发的国民车”。而对一汽宣称“完全由自己开发”的红旗HQ3,日经BP社也未放过“调侃”的机会,该社的报道指出,“天津一汽除了开始在与丰田合资的工厂生产皇冠外,还计划从2006年开始采用红旗“HQ3”的名称来销售丰田皇冠国王(Crown Majesta)。 到底谁是李鬼? 如果说国外媒体“有所指”的报道,对国内企业宣称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仅仅是让我们产生“尴尬”的一个原因的话,那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上海车展上看到的李逵与李鬼“相撞”的怪现状。此次上海车展上,自主品牌中吸引最多目光的奇瑞汽车展出了跑车M14,哈飞汽车展出了新款4门轿车“赛豹5系列”,华晨金杯汽车展出了新款轿车骏捷(Splendor),三家公司几乎都宣称自己的研发力量参与了对各自新产品的开发,对三个新产品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让人“尴尬”的是,以上三款车,又都出现在远道而来的意大利Pininfarina公司的展台上。 没有技术内涵难称自主品牌 有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汽车厂家的自主品牌之路,无论是外包给国外公司,还是和国外公司合作打造自主品牌,借助外部的帮助都只是短时之需,从产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来看,国内企业只有逐步培养出自我开发的能力,从技术内涵上支撑起自主品牌的发展,才是正确的的途径。 本报记者 朱中奇 实习生 李州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