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准入政策放松了,汽车产业就可以“随便”进入吗?
夏利的全线降价和帕力奥的低价上市,将给新进入者一个什么样的警示?
未来的中国汽车企业,如果没有品牌与规模经济的支撑,还能生存吗?
随着入世前汽车行业投资管理的松动,资本开始在该行业体现出顽强的力量,许多人想投资汽车业尤其是轿车业,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进入者。
中国汽车业的新一轮投资热,有几个方面最为典型。一是“零企业”的复活。从成都“新大地”到吉林江北机械厂,这些先前的“零企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或由于自身的原因,或由于背后资本的驱使,纷纷杀起了回马枪;二是所谓“省府工程”、“市府工程”之类。轿车业一个项目就能“造福一方”的事实,极大地刺激了一些人的神经。在广州本田、安徽奇瑞等项目“快速成功”之后,一时间,福建、北京、山东等没有轿车业的省份,也纷纷上起了轿车项目;三是其他私人资本或境外资本的参与。盛传中的韩国现代与北汽结盟、李书通投资江北、马来西亚宝腾相中金星,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这么多人都想进入汽车业,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无疑是冲着中国汽车业这块巨大的市场和高额利润来的。从资本和市场的角度看,这当然没有错,谁让汽车行业拥有20%以上的高额利润呢?可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准入政策放松了,汽车产业真的就可以“随便”进入吗?美国市场是放开的,可有谁敢到美国去投资整车制造业?
实际上,市场调节并不意味着想进就进,想退就退。当一个产业的发展趋向成熟的时候,它的进入与推出都是需要“成本”的,而过高的成本,往往构成了产业进入与退出的一道道壁垒。在汽车行业,我们注意到,入世后,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有的利润泡沫正在遭受空前的“挤压”并逐渐消失。不需要众多新进入者的参与,汽车行业已经开始了其利润平均化过程。现在,汽车行业的进入门槛已经明显抬高,新的行业进入壁垒开始出现。
关于行业新壁垒的出现,我们可以从价格的角度来认识。
先举一个汽车行业以外的例子。在微波炉行业,格兰仕一家独占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可格兰仕还频频主动掀起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是,微波炉从数千元的奢侈品变成了数百元的普及品。格兰仕通过降价,“创造”了市场,使自己形成了规模,同时又将自己的价格降到唯有规模经济才能支撑的程度,从而在客观上树立起一道市场壁垒。
再回到汽车行业来。记得当初吉利、悦达、英格尔等准轿车出现时,有人建议主流轿车生产厂家赶快降价以阻止新资本的进入。可向来“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主流轿车企业,在当时的情况下怎么可能降价?企业不降价,不仅使中国汽车业失去了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自己失去了一个树立市场壁垒的机会。反过来看,如果夏利一开始就是今天这样一个价格,还会有今天的吉利吗?如果“老三样”一开始就在10万元以内,奇瑞还能这么快就成为一匹“黑马”?
今天,在入世和关税降低的冲击下,中国汽车企业终于被动地开始了其价格战略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态度相对积极的。特别是夏利降价和帕力奥开出8万元的低价,都是中国汽车企业价格战略调整中的标志性事件。夏利降价后,吉利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打压。吉利只是象征性降价1000元,标志着其价格牌的终结;而帕力奥8万元的低价,更是开创了合资企业的一个先例。夏利的全线降价和帕力奥的低价上市,将给新进入者一个什么样的警示?
当然,由于中国汽车业还处在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之中,入世冲击和价格战略调整才刚刚开始,所以产业进入壁垒的形成也还只是一个端倪。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壁垒的形成是一个趋势。
众所周知,世界汽车业是规模经济十分突出的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的新进入者由于形成不了规模,决定了其成本较高;同样因为其没有规模,决定了它不能负担高额的技术开发费用。所以世界汽车业存在着规模壁垒、技术壁垒,特别是价格壁垒。中国汽车业由于是一个幼稚产业,总体上与规模经济、与技术开发都隔得很远,又由于它长期远离市场,价格过高,所以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业只有政策壁垒,没有价格、规模、技术这些非政策性壁垒。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和价格的进一步降低,这些壁垒将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届时没有品牌与规模经济的支撑,汽车企业真的将难以生存,而这些,都是新进入者所不具备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在说起投资热时说,今天热衷于投资的,明天想抽身也来不及。一位资深记者在分析车市“泡沫”被挤去时也这样说:“建个轿车厂就赚钱,谁也不担心生存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看来,投资汽车业应该慎重!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