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汽车业继续发展的两个心理死结--民族情结和国有情结尚未解开,目前汽车业障碍的形成少不了这两个感情因素惹的祸。而汽车业也正构筑了这两种情结在国人心中的底线,如汽车业能解开这两个情结,则更有未来。
两个心理死结具体说来,其一是浓烈的“民族”情结。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几十年来一直是政府、学界和业界的一个努力方向,而在汽车业表现尤为明显。从1958年“红旗”开 始下线起,汽车业就被注入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红旗”是新中国工业水平的一个标志。等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选择汽车产业发展道路的时候,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更变成了一个前提和共识。直到今天,有关是否保护和发展民族汽车业的争论在研究中仍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捷克斯柯达模式(捷克是个中欧小国,只有斯柯达一家汽车厂,由于经营不善,斯柯达被德国大众于1991年开始收购,至去年5月份成为大众的全资子公司,企业营运状态明显好转,如今汽车工业占整个捷克工业比重已达10%以上,在整个出口中,更占12.4%)刚一抛出,就引起舆论一致的质疑就是一个新的注脚。
其二是深隐的“国有”情结。汽车业不同于邮电、电力、电信等自然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虽然也问题重重,但滋生问题的土壤是无奈的,世界各国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些行业的低效。汽车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的低效如何处理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常识,开放市场即可,然而问题却一直存在,其中的原因就大可深究。行政垄断、区域垄断固然是其中的屏障,然而却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不在这里,而是所有制问题:全行业的国家所有才是造成低效的原因。尽管表面上看国内目前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多达千家,然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这一简单的经济规律却不能生效,全行业的国家所有是其背后的原因,企业和政府不能分开是其表现。保护和增值国有资产一直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也是不少人探究汽车产业发展道路的默认现实背景和分析基础,这种感情我们称为国有情结。
然而对中国汽车业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补上市场竞争这一课,因为只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企业才会形成或培养出合理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运营机制,谈壮大民族产业,保护国有资产都会永远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否能摆脱这两类感情因素的困扰,理顺政府发展汽车业的思路,恰恰又是能否在国内建立一个充分竞争市场的关键。
因此我们认为,要发展汽车业,就不能排斥其他资本的进入,即使外资比重增大、民营介入,只要在国内生产就无消极的意义。判断一个企业或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主要应看其是否在中国的“本土”上,看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做出了足够大的贡献,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对其他产业和相关区域的带动、就业、税收等方面。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不发展民族产业,不保护国有资产,这里阐述的结论只在于,不需要为汽车产业提供什么保护,只要在中国生产,谁投资并不重要。民族企业、国有企业应该发展也需要增值,但需要一步一步走,需要在竞争中寻求,需要在市场中探索和实现,简单的进入限制却绝不是解决的办法。家电业十几年来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同属加工密集型行业,家电业从放开到如今,经历了一个从合资独资占有市场到民族企业(当然包括国有企业)逐步壮大的过程,发展民族产业增值国有资产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就是说,民族产业可以追求,国有资产应该保护,我们尊重我们的感情;然而放开市场,外资独大、民营强盛,也并不值得我们恐慌,我们也应该尊重我们的理智。
这样看来,汽车业的发展是感情问题多于经济问题,目前的经济问题不过是把感情问题给暴露出来:发展汽车业应该先从解决感情问题入手。或者说,如能解决汽车业的发展问题,就意味着同时解决了困扰国人多年的民族情结问题,同时解决了困扰国人多年的国有情结问题。(作者:郝文杰)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