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委近日决定开放国产轿车价格,由生产经营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价格,以促进国产轿车市场竞争和国产汽车消费。根据这一信息,我们通过投资导报车迷会进行的网络调查,在近万人的调查范围内,75%的受访者希望轿车价格会大幅下调,20%希望会适当调整,有2%的说不清,3%的认为不会变化。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市场的反应。
小品牌连动降价
今年年初起,经济型轿车争相打出降价大旗:英格尔、优尼柯、夏利、长安铃木奥拓、吉利、美日等品牌纷纷降价。
从5月底迄今为止的十来天时间里,汽车市场降价战率先在5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中打响,似乎亮出了轿车降价的空间。
5月底,吉利轿车降价3000元,降幅近7%,而此前吉利早有了降价行动;
6月7日,长安奥拓“快乐王子”、“都市贝贝”两款车降价5000元,降幅8%;
而今年3月份长安汽车已将两款车下调4000元,这样长安奥拓在2个月内降价9000元,降幅超过15%;
6月8日,西安奥拓降价5000元,降幅近10%。
同一天,天津汽车主力车型夏利7100A小康款降价6000元,降幅超过13%;
依维柯A40系列车型、厢式货车系列车型每辆车降价1万元,A49系列车型每辆降价5000元。
而早在今年2月份,江苏南亚自动车公司生产的英格尔和优尼柯轿车已率先大幅降价,其中英格尔一次降价1.02万元,降幅达12%。
大品牌此起彼落
反观中高档车型,基本上都没有采取降价行动,全国统一售价,雷打不动。
上海通用汽车发表声明:国家计委“取消国产轿车指导价格”政策出台将更有利于中国汽车企业的理性发展和有序竞争。上海通用汽车在对现有产品进行定价时,就早已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因此上海通用汽车没有对现有产品价格进行调整的计划。同时,相对于单纯的价格竞争,上海通用汽车一直强调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并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海通用汽车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优质服务获得市场的认可。总之一句话:不降!
就在国家放开轿车价格的同时,上海大众开始规范市场价格,对所有桑塔纳系列的汽车价格做了一个最低限价,结果桑塔纳比此前的售价均提高2000元。
富康988悄悄在广告中将原价14.5万的字样划上红线,重新标出新价12.5万元,经销商解释是早在三月初就已经执行了新价,只不过没过多宣传,现在是突出988空调的特点,期待能起到良好的促销效果。
到车市去问一问,“桑塔纳”、“捷达”和“富康”等车商会告诉你:车价不降,可以赠送几千元保险或者防盗器,但实际上也是车价的降低。
根据工商局提供的数据,整个五月深圳车市汽车销量比四月有了明显的下降。车商则认为,一方面是消费者持币待购的观望状态造成的,另一方面四五月是销售的淡季,六月份同样火不了多少,现在已经进入了车市淡季。
到底有没有降价空间
我们先看看汽车到底有没有降价的空间。根据汽车制造行内人士介绍:生产的轿车全套散件国外价格约合人民币6.5万元,现在国产化率已接近80%,关税在车的成本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再加上我们的原材料比国外便宜得多,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只是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20。那么车子的成本就很容易算出来了,满打满算不会超过8万元,按照十二三万元的售价计算,毛利率竟高达50%-60%。
对比国外的汽车工业,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00年每辆车的平均利润率只有2.56%,欧洲著名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去年每辆车的平均利润率约2.7%,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00年前9个月在全球销售汽车382万辆,赚了22.38亿德国马克,约合人民币79.62亿元,平均每辆车获利约2000元人民币,而一汽大众2000年销车11万辆就赚了23亿人民币,平均每辆车赚了20000元人民币,两者相差竟达10倍!生产规模20万辆的上海大众的利润应该比一汽大众更高。
因此,比照国外的车厂利润,10%的利润,对于很多国内车厂来说应该还是比较理想的,换言之,应该还有降价空间。
何时全面降价
彩电价格战有大量的待够群体去激发,而汽车的购买群体看上去很大,实际上很有限,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实际利益的支持,厂家和经销商是不会主动让利的,至于税费的降低、减免牵扯的东西就更多。
汽车出厂价=汽车成本+制造环节上缴的税金+利润。而成本基本上由原材料费用、企业花销构成。既要保证利润,又要降低价格,那么就只能在成本上做文章。
这些费用实际上体现的是整个企业运营和生产系统的效率和经济程度,要想把这些费用降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优化整个运营和生产系统,既优化整个组织。
近几年,随着轿车买方市场的出现,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上的车价更多的是企业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对自身的定位做出的,不少厂家不再向国家报批价格。因此价格放开的决定不会导致轿车突发性大降价,向下浮动的比例限制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被突破。国内汽车生产厂家的负责人反应谨慎。他们大多表示,今年不会在价格上大做文章,但是会逐步降低价格。
从汽车市场的供求关系看,主流轿车厂应战价格战也是迟早的事。去年,轿车生产计划是70万辆,实际产量是60多万辆,还有相当数量的库存,这种不对称的关系只会日甚一日。据预测,2002年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将达200-250万辆,而年需求仅100-120万辆,这样就有约50%的产能将会放空。
事情明摆着,越扛着不降价,生产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规模就上不去,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就越居高不下,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不过,有消息灵通人士称,目前市场份额较大的汽车厂家,虽然在公开场合还是众口一词表示不会加入降价行列,但实际上在密切关注着轿车市场的新动向,悄然运作新的价格策略。
顺势而为,合理降价,应该是主流轿车厂家的明智选择。(叶建华 )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