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秋与寻族,一场临冬之前的北国风情
作为一个在18岁离开哈尔滨的人,很难记得或者总是想在记忆里否认这个城市是有“秋天”的——八月盛夏刚过,没有几场雨,人们就已经在为冬天准备了。直到国庆结束、全国最早的供暖开始,气温降到零度以下,什么时候下雪也就成了哈尔滨人最关心的天气问题。
九月是准备过冬的季节,骤变的气温总让人无暇顾及到底是什么时候已经满地落叶了。交通、供暖、空气质量与身体健康问题,这时会集中考验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而在这个时候去“狩猎”东北难见的秋天,显然会是一场注定稍纵即逝又有些孤单的旅程,好在我并不是一个人。
9月19日一早,当我跟随别克•寰行中国的车队从高速离开哈尔滨开始一周的行程时,周边的样貌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我们正在离开一座准备“猫冬”、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城市。
离开城市,秋天变作了另外一种解释,农民或者在路边来往兜售东北土特产的人们眼中,秋天是她原本就有的意思,成熟、采摘、收获,一年工作的结果。一路歇脚的服务站里,各种装满在篮筐里的松子、山楂、沙果,满足着外地游客和我这样离开家乡很久的人在视觉上对东北的认知,而后在朋友圈配图,留下“这才是真正的东北,没有污染的东北”这样的评论
当试着去追溯东北的历史,显然“建国后的重工业发展区”并不能在现下增加她的厚重,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影响力在减小,所以在更久远的时间段去了解这个地方,反而会让她看起来更加新鲜,这也是“寰行中国”车队的第一个目的地,一个带我们了解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渤海国”的地方。
当我们驶入这片土地时,透过车窗首先进入视野的并不是各种遗址,而是一片片相连的金黄色稻田,这里出产的是著名的响水大米——火山爆发、玄武岩、黑土地、牡丹江水种种机缘把它带去了离这里很远很远许多人的餐桌上。
本地除了这十里稻花香外,可以说人迹罕至。很难想象这片土地上曾经伫立过一个昌盛的古国。一路讲解员的指引也只能让我模糊地勾画出这个古老的“故都”,在时间线上摆拍的样子。
“上京龙泉府”是当年“渤海国”的王都,公园698年满族先民首领大祚荣于敖东建国,并接受唐朝招抚,向其称臣,以唐王朝为师效仿。公元755年,渤海国迁都至此,以长安城的模样建立了上京龙泉府。渤海国存在了229年,版图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和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及朝鲜北部的一部分。982年,辽国灭渤海国,古城在大火中付之一炬,仅有残余的些许古城墙仍在两座博物馆的陪伴下讲述这个古国曾经的存在。夕阳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种出的花田填充了时间弥失后的萧索,多少会让这些残垣断瓦没那么寂寞。
责任编辑:王劲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