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评论>正文

原创与其劝退 何如放开准入?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10月30日 09:39   新浪汽车  孙晓红 字号:

  (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孙晓红)看来以前的提倡兼并重组没有什么效果,或者说没有达到政府的预期,近日,一信部出台了一份劝退企业名单,44家榜上有名。有报道特意例举了几家企业,都是客车企业。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截止到2012年12月份,我国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按集团统计 77家)、摩托车企业有120家、专用车企业有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企业有135家。在这1300多家企业中,有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生存十分困难,更谈不上盈利。劝退名单出炉虽然淘汰的是几乎没有产量和销量的厂商,对行业的竞争格局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表明我国对推动汽车行业兼并重组采取了实质性的行动,汽车行业的退出机制也将出台与完善。

  有想法总是很好的。但是从想法到实际却总有太多的路要走。现在已经不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可以自我安慰了,光明太远,曲折太多,这些企业也并不配合,大企业想要兼并他们也是难上加难。就像长安兼并重组昌河一样,虽然同属兵装下属企业,似乎重组难度从行政上来看要小得多,但是却也没有达到相应效果,昌河屡次传出风声,给长安出了不少难题,最著名的就是因为资质问题,闹得动静最大。近来似乎还有退出重组的打算,长安似乎也别无良策,真是劳民伤财白白浪费心力,还有财力物力,到头来,还是个劳燕分飞各西东。

  对了,就是因为资质问题。长安本来已经整合了昌河,也支持了不少的技术还有资金,但是,想要用到昌河其中一个资质时,却遇到巨大的反对,据说还是以工人的名义起来反对的。别的还好说,长安要是拿走昌河资质,那可真是让人家顿觉愤怒。有多少厂家什么都没有了,就剩一个资质了,一个壳了,还能卖得不少钱呢。

  而且,这些年以来,只要有重组的案例,其中一定会说到重要的壳资源。多少企业和地方政府,手里拿着壳资源,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好时代里,待价而沽呢。

  只是,都不生产车了,凭什么还要占有一个资质?!所谓的资质与壳,不过是计划经济的遗留。害得没有资质却有财力有技术有雄心的人,不得不付出代价才能进入,动辙几十亿人民币,还真是划得来呢。

  所以,上面再说什么兼并重组,几乎没有效果。经济利益摆在那里,破落户还要靠资质发个最后的财呢。

  如此说来,国家此次所谓的劝退,其实真没有什么用处。从来跟经济有关的事情,绝非劝就可以解决的,何况本来地方政府也做着指望。倒不如干脆取消准入制度,所谓的壳资源一钱不值,重组兼并也就自然由市场,由经济说了算。

  当然,政府有政府的担心,取消准入,会不会许多没有能力的人和企业也进入?其实这个真不必担心,同样交给市场就行。也许政府还会担心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吧?其实同理,市场说了算就成。市场经济中,总是有竞争的,有竞争就必然有人胜出有人败北。而竞争的结果,会促进企业进步行业进步。何乐而不为?

  那时,还用操心什么兼并重组,还用劝退吗?

  现在行业已经到了非得做大做强的时候了,之所以没能大鱼吃小鱼,正是政府行政干涉的恶果。政府那只多余的手何不缩回去,只在标准上规则上拟定好,倒是事半功倍。

  再说到劝退名单上,媒体报道特意举出的几个客车企业,倒真是不具代表性。客车企业,跟轿车和商用车有所不同,属于人力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许多工作都是人工完成,早在2006年,世界客车协会就惊呼:中国客车业悄然间长成了大树。中国的客车业,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地位。整顿,大约不必从它们出发。

  只是,政府的手,舍得收回去吗?!(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快速收藏新闻至手机,通过手机随时阅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sunruin)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