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评论>正文

原创“股比坚持论” 怒斥还是娇嗔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10月30日 09:35   新浪汽车  布衣侯 字号:

  (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布衣侯)“放开(合资企业)股比就是卖国!”,乍听起来这可真是震聋发聩的怒斥,但是如果细品,则更像是一声娇嗔。原因何在?

  首先,坚持不放开股比的原因是什么?最冠冕堂皇的说法是“保护民族汽车工业”,或者换个说法,保护“自主品牌”。可果真如此,则完全没必要通过“坚持股比”这样“软弱”的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更加坚决、彻底的应对,那就是当合资年限到来时不再续约——这既合情理也合法规,如果认为合资“换不来”什么实质的东西,干嘛还非要坚持?!

  如果认为目前尚需要“合资”带来什么(能带来什么呢?这个需要“坚持股比论”者解惑答疑),则可以换一个方式“保护”——既然“坚持股比”并非出于市场手段,则“保护”也没必要那么温良恭俭让,直接下一道令:既然“自主品牌”(并非所有)最怕的就是“合资产品”价格下探冲击低端市场,干脆“限价”——规定低于某一价位的领域不许合资企业插足即可。这是不是也比“坚持股比”更容易呢?

  说到“保护”,在加入WTO之前,不、比这更早,在走合资之路之前,中国汽车已经发展了40余年,那可是地地道道的“闭门造车”,保护的可真谓“严实”,结果如何呢?有目共睹。可见“保护”下还真难让“孩子”长大——而且当时可不只是“对外”严防,对内更是“死守”,既没内忧也没外患下的“红顶子自主品牌”按说早该展翅翱翔了吧?我们不用查那么早的资料,即使查一下1996年中国当时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品牌数量、车型和质量。结果能让“坚持股比论”者满意么?

  好!我们换个说法,“坚持股比”可以保证“中方”利益,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当然相信这利益不是为了企业或者企业与“有关方面”分肥,而是投入自主品牌技术研发,只要“保护年限够长”,通过日积月累、“不断进取”,总会成长起来的!

  这可真是很好的算盘,非常大的一局棋。可果能如此么?从合资至今,有合资车企的汽车集团按说“中方”也没少获得利润,可是有多少真的投入到自主品牌研发里面去了呢?投入的资金又研发出了怎样的自主品牌产品?“历时XX年、投入XX亿、动用XX科研人员”最终拿出的是龙种还是跳蚤?真的不妨晒一下。然后再对比一下那些远远没有“被保护”的民营自主品牌所取得的成果,谁该脸红?这些投入取得如此效果,公众是该怀疑某些人的廉洁还是能力呢?!

  好!我们不妨再换个思路,说股比问题当初就是一种交易——既然是交易,和“爱国”关系可就不大了,怒斥现在已经有了“吆喝”的味道。按这个思路,当初的“各占一半”自然是权宜之计,而且似乎也没吃什么亏——即使“市场换技术”没换到什么技术(咦?!怪了,不是依靠“坚持股比”保护了那么多年么?怎么这个结果?!),到总算是从年产销不足百万达到了年产销近2000万的市场(这两千万里自主品牌占了将近半壁江山吧?而且相当大部分似乎是并未被保护的民营自主品牌产品吧?),也算是个成果。那么接下来为什么要“自毁长城”把“既得利益”拱手相让呢?

  哦?!我似乎说错了一个词,“既得利益”。对,在“坚持股比”这些年里,难道某些企业没有获得相关的利益么?这些利益又用作何处了呢?其实这个问题前文已经问过一次,这里不妨再问一下。

  “当年我们能够以市场换技术,那现在我们又能用放开股比换回些什么呢?”到此,吆喝声已经略显急促,透着些“欲拒还迎”的味道了。是啊,“坚持股比”原本就是“有条件的让步”,到此,总该说说“让步”换取的价码了吧?

  问题是:合资本来就是双方约定的一场谈判,当时的“股比硬性规定”说到底是政府为了所谓的“保护”而附加的一个条件,所谓“各取所需”,今天汽车市场化成度早已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放权给企业,让企业自身决定到底中外双方各占多少股比,这难道不是更符合市场经济思路的方式么?难道车企不明白自身情况,不为了自身的发展而考虑,幼稚到如此地步而非要来个什么“指导”不成么?!即使说到“讨价还价”,那也是合资车企里面中外双方就各自利益的谈判,有什么理由来一个“硬性规定”?!

  “对半股比”是否真的没有桎梏中国乘用车的发展呢?当然不是!别忘了“对半股比”是个双刃剑,在保证所谓“中方利益”的同时实际上也同样容易干扰政府对合资车企负面问题的处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近两年来某些合资车企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大量投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有关部门果真“痛下杀手”了么?没有痛下杀手的原因很简单:投鼠忌器。也正是这种忌讳才让某些外方气焰嚣张,甚至拿中国的天气作为借口为自身产品缺陷开脱。如果政府少了这份忌惮,何至于此!更进一步说,也正是基于这种“坚持股比”的思路而来的所谓“合资自主”开发,让外方老旧车型得以借尸还魂,从而对真正的自主品牌、尤其是民营自主品牌产品造成了致命的威胁,何谈“没有桎梏发展”?!

  “放开股比并非不可,只是为时尚早,现在没有到非放不可的时候”。这也是一个说法。这倒是个有趣的逻辑!如果放开股比是应该的、正确的道路,非何不早日行动?到底在等待什么?!难道是等待那些至今仍然可以依靠股比轻松赚钱的企业幡然悔悟么?还是等待那些与民营自主品牌相比进取心严重不足者振作前行?!这种等待日复一日,何时为止?!如果他们永远不思进取,就永远等待么?放开股比的时间表在哪里,又是由谁来制定呢?!

  从历史看,坚持股比并没有带来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这可以和民营自主品牌车企做个对比;从现实看,经过十多年之后当初所谓“坚持股比”的环境依据早已改变,所谓“坚持”无异于刻舟求剑;从未来发展看,这种“坚持”的思路连坚持者自己都知道并非市场经济思路的产物,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难道真要寻一条“非市场化”的道路不成么?!

  “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恰恰可以令“股比坚持论”者做一个自省:虽然按他们的想法,放开股比尚未到“不放不可”的时候,但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而言,“坚持股比”已经有弊病显现,正是“病在腠理”,难道非要“深入骨髓”才不再讳疾忌医么?古人尚知“曲突徙薪”远胜于“亡羊补牢”,奈何今日却非要迫在眉睫才行改革,百多年前的殷鉴真的太遥远了么?!

  有人会问:放开股比到底能换来什么?很简单!放开股比可以让真正有志于发展自主品牌的车企看到公平竞争的希望,也可以因竞争的充分让不思进取者警醒,更可以让外方看到一个更自信、更市场化、更有法律保证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形成,一句话,可以换来一个真正“万籁霜天竞自由”而不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新时代,这,还不够么?!(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快速收藏新闻至手机,通过手机随时阅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sunruin)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