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晓程)史上首次劝退警告已经公示。48家汽车企业在被过筛子之后进入准淘汰名单。汽车企业不死不活躺着过日子的时代行将成为过去。在被“筛”选两年之后,这些企业还将接受“过称”式考核,根据过称后的份量,确定存废。
最严厉的淘汰制度已经开始实施,标志着企业行业结构调整大动作的开始。
“过筛子”淘汰过程中,“筛网”规格是非常明确的。不合规格的就有两年之后被淘汰的危险。
早在2012年7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规定,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将被纳入特别公示名单。
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是指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运输类专用车少于100辆、摩托车少于1000辆)的生产企业。而首批进入“警告”名单的48家企业,均经“过筛子”式的筛查不幸而被选中。
但对消费者而言,这种“过筛子”行动是幸运的。因为可以避免低质加工的低品质产品出厂侵害消费者利益,同时避免重复生产、恶性竞争。
过筛子之后,这些企业还将在两年后迎接“过称”式考核。“过称”考量之后,上述48家企业在如没有进行整改,且不能满足准入条件,没有通过考核,则将失去汽车生产资质,并退出汽车生产领域。
先“过筛子”后“过称”,毫无疑问将倒逼企业加快行业整合重组,增加整合压力,产生重组动力,而整合重组中回天乏力的,理所当然地要寿终正寝,从汽车领域中退隐消失。
事实上,48家劝退名单中,为数不少的企业已经空有驱壳,名存实亡。一部分企业,两年之后将通过“过称”完成程序性退出,失去汽车生产资质,这可以避免壳公司壳资源的转手倒卖扰乱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产能增加、产能过剩风险加剧、竞争白热化,一些企业长期低迷,翻身无力,或可难免在此后的筛查中涉足险境,面临筛网的过滤,退出劫数难逃。
对进入劝退名单行将推出和没有进入名单但也难免退出之尤的企业,这“筛子”摆在这儿,对他们就是一种压力。企业经营如何?距离退出多远?不得不时不时过过筛子敲敲警钟。
需要注意的是,“筛子”要足够结实,不能让筛网堵塞,该淘汰的无法淘汰;“过称”要准确,要磅出真份量,不可在壳资源通过买卖想方设法包装上市、伪装上市之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不和斤两的企业过了磅,让行将失去生产资质的企业继续死而不僵,不死不活的企业继续名存实亡,让生产继续分散、资源继续浪费、竞争继续混乱。
汽车企业退出机制的建立,关键是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先过筛子后过称,应该用好筛子用好称。不能心慈手软,不能认认真真走过场。让汽车生产资源和结构真正得到优化,让汽车行业快速健康科学发展。只要筛子好用称公平,企业退出机制就会自然形成。这关系到宏观调控中那只强有力的手能否发挥作用。
中国汽车行业的现实决定着,汽车行业退出机制亟待发挥作用。
第一、当前我国汽车行业 “散”“乱”“弱”现象,困扰着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汽车生产厂家数量众多,实力参差不齐。只有通过退出机制规范行业发展,才可能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凝聚力量,集中攻关,提升效率,节约资源,优化结构,组建足以与世界汽车巨头相抗衡的优势产业集团,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全球竞争能力。
第二、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每拖后一天,就增加一份风险。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激发着众多世界汽车巨头的竞争欲望,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刺激着巨大的投入,每一个世界品牌都在全力争夺这个诱人的市场。在汽车效益、汽车生产规模大追逐中,产能成几何级增长,合资规模不断扩大,汽车基地不断翻新,一个品牌东南西北四处扩充,多个基地同时生产。到2015年,根据各企业产能规划和规划实现的节奏分析,中国汽车行业将实现产能4500万辆。而在产能急剧增加的同时,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汽车容量在急剧萎缩。如果城市汽车存量翻番,限购将变得理直气壮,汽车量的上升将戛然而止。一旦产能飞速增加的惯性难以缓冲,一旦城市汽车无地自容,将有很多汽车企业吞食产能过剩的后果。
所以,汽车企业退出机制的建立和不折不扣地实施,让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优化重组,淘汰一些弱小低产停产企业,让行业健康成长,并非未雨绸缪,而是临渴掘井,实乃当务之急。(点击查看博客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