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泽7肩挑着奇瑞太多的期望与重托。
心态也需要转型
一条被公关前后内容完全相左的微博,让刚发布1天的奇瑞艾瑞泽7,在汽车媒体里引发了更多的讨论。
就犹如其中一位媒体人所说的:在中国,稿件遭遇公关是正常的,但完全相反的结论太过粗暴。
这种简单粗暴的公关,除了显示手段不太高明之外,对于品牌不仅没有起到维护作用,反而把艾瑞泽7一直努力营造的积极的媒体和舆论环境,带向了危险的一边。估计执行公司也不会想到,看似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公关,却引来了对品牌信任的怀疑。
如果这只是公关公司的自觉举动,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关公司的专业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如果这是直接来自厂家的授意,那么只能说奇瑞的转型真的只是开始,远没有完成。
奇瑞的转型,是包括媒体在内,绝大部分人都乐意看到的。这一点从α7和β5两款概念车亮相2013年上海车展时,媒体给予的极高关注和期望上就可见一斑。在中国车市迅速增长的浮躁中,奇瑞选择壮士断腕的转型,这份耐得住寂寞的踏实足见其决心。业内也在奇瑞大方承认此前多品牌战略失败中,感受到了这家汽车企业的坦诚。
从产品本身看,虽然奇瑞的进步显而易见,但是作为新车核心部件的动力总成(也是微博争议的焦点),对于媒体和消费者而言并不陌生。这套DVVT+5MT的组合,在奇瑞诸多车型上早就服役,而这套动力也并不如公关所说的那样优秀。奇瑞之所以不能容忍对艾瑞泽7的负面评价,大概是对新车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但是,艾瑞泽7作为展示奇瑞转型成果的第一张牌,它已经足够称职。无论是从外形内饰的设计,还是细节工艺的制造,艾瑞泽7都得到了绝大部分媒体的认可。它只是一个取得进步的产品,不能也没必要承载奇瑞转型的全部意义。
一个企业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心态的成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块。
继承也是一种力量
最近在艾瑞泽7的不少新闻稿件中都看到一种说法:艾瑞泽7是奇瑞第一款正向开发的车型。
言外之意是,艾瑞泽7与之前奇瑞所有的车型都不一样,它是奇瑞新时代的排头兵。可是我们回顾奇瑞的产品线,发现情况好像并非如此。
用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说法,正向开发从2007年上市的奇瑞A1就开始了。这种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A1的推出,寄托了早年间奇瑞进军欧美市场的梦想。
当年奇瑞与克莱斯勒绯闻不断,坊间盛传A1将挂克莱斯勒的车标进军北美市场。只是后来克莱斯勒经营不善,被几度整合,最后合作事宜也就不了了之。A1也就成了奇瑞除QQ外,又一个新的微型车,为了不与QQ内耗,A1被奇瑞定义为精品小车在国内上市。当然,由于定位和定价都过高,A1也始终没能火起来,这是后话。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版的TOP GEAR就曾经暴力测试过奇瑞出口海外的A1,最后节目给出的评价是,除了一些做工粗糙等毛病之外,A1的可靠性还不错。这一结果不仅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反而让不少网友都认为奇瑞为国争光了。
如果A1在国内不太成功,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那么奇瑞A3的推出,则不能说不成功。无论是A3成熟的设计,还是不错的做工,都得到了国内汽车媒体的高度认可,尤其是A3的多连杆后悬和底盘调教,在国内品牌中,这是极其少见的。时任奇瑞总经理助理的金弋波在诸多新闻采访中,也一再强调A3是奇瑞完全正向开发的车型,代表着奇瑞最高的造车水准。虽然A3在后期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车身尺寸过小,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持续开发,渐渐被市场边缘化,但它是奇瑞曾经正向开发的车型这一点,并不应该被忽略。
从1999年第一台风云下线至今,奇瑞14年的造车历史中,有不少值得骄傲的产品和成绩。转型应该是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前提下的自我蜕变,不应该成为是一种跳跃式的功劳展示。有延续,才有更长远的发展。
奇瑞转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显然,这还只是一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