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为何开不进以色列
随着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新能源汽车近年来颇受关注,并被广泛认为是降低传统能源依赖程度的必然发展方向。
节能又清洁,这个新事物看上去很美,但在现实世界却命运多舛。5月26日,美国一家名为“美好空间”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凸显这一行业的巨大风险。
2007年成立于美国硅谷的“美好空间”公司以创新方式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和续航短两大难题,试图重塑电动汽车市场。这家公司的商业计划主要有两点,一是“智能电网”:在居民区、商场、办公楼的停车场密集布设充电桩,使电动汽车可随时随地充电;二是“电池更换”:在高速公路旁建造一定数量的电池更换站,为电池耗尽的车主快速换上满电电池,方便长途旅行。这一模式最初被寄予厚望,公司总计获得8.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美好空间”精心选择了以色列作为试验场。以色列国土面积不大,公路网状况良好,主要城市间隔小于150公里,九成以上车主每天行驶里程少于70公里。此外,以色列石油完全依赖进口,汽油价格高昂,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有一定需求。
在企业选中以色列的同时,当地政府也敞开了热情的怀抱。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原因,以色列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将发展利用可替代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依存度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美好空间”公司因此得到了以政府全力支持,获得大量政策扶持。近几年,凡有外国领导人、企业家到以色列访问、考察,“美好空间”公司是必去“景点”之一。同时,以色列总统、总理等各级官员均将其视为以色列创新智慧的典范,在各种场合反复宣讲,有志使以色列成为全球第一个“电动汽车轮上的国家”。
记者在以色列工作的几年间,亲眼目睹了“美好空间”电动车的飞速发展:所住公寓楼下停车场装上了充电桩,很多加油站立起了提供电池更换服务的牌子。但一片硬件繁荣背后也有隐忧:很少在路上看到“美丽空间”的车。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1年,只有140辆“美好空间”电动汽车上路,多数车主还是本公司员工;2012年情况略有起色,企业和私人预订数量超过2000辆。但这一收益,与以色列全国成百上千个电桩、数十座电池更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入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有前景,有好点子,有政策和投资支持,“美好空间”可谓兼具天时、地利、人和。除以色列外,“美好空间”与丹麦、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有关方面均有协议,打算在这些国家建设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充电站网络,此外还准备进军中国市场。但最终走向破产,实在令人扼腕。但若抛开产业明星、创新温床、外界盛赞等等光环,深入观察这家新能源企业,可以发现“美好空间”发展中的问题:前期扩张速度过快,投入过大;未得到大车企的充分支持,车型少,不适合家庭使用,且产量不足;市场营销不力,没有获得消费者认同。其中一些并非“美好空间”独遇,而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困局。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工信部去年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在国内车展上,各大车企也都力推新能源汽车。但是,新能源汽车“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普遍存在: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791万辆,不到全年汽车总销量的0.7%。
中国与以色列的汽车产业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美好空间”这个明星企业的陨落,或许能为我们发展电动汽车,以至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一些警示。
(袁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