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不均 车市增速回归平稳销量高利润低
◎ 车市增速回归平稳,车企盈利能力必然出现分化
◎ 技术与品牌处于弱势车企,盈利能力下降最明显
■ 车市观察
2011年车市,在上海车展这个所谓的“拐点”后出现一个“有趣”现象。这边,奥迪、上海大众、现代起亚等企业传出4月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在华新高”捷报;那边,以一汽夏利为代表的企业,则抛出净利润同比下滑75%以上财报。事实上,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月度信息通报会上,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就忧虑地表示,“中国车企盈利能力正呈下降趋势”。
半边欢喜半边愁
近日,上海大众发布消息,其4月零售量达到90220辆,同比增长15.3%;其中大众品牌销售了73368辆,同比增长9.4%,斯柯达品牌4月发力,成绩格外耀眼,同比增长50 .4%,销售量达到了16852辆。同时,奥迪品牌也宣称,2011年4月奥迪品牌在中国的销量为23355辆,同比增长20.4%,创造历史最高单月销量。另外,现代起亚发布公告称4月在华销量逼近10万台大关,同比增长15.26%,在区域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与上述企业“欢乐”的业绩相对,另外一部分车企今年的业绩便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从汽车类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看,今年国内车企利润下滑已成普遍现象。其中,一汽夏利净利润0.51亿元,同比下滑75.66%,是跌得最惨的一个。一汽轿车利润4 .56亿元,下降44.16%,降幅也十分明显。长安汽车也公告称,一季度利润为7.22亿元,同比下滑9.26%。对于利润下降的原因,各车企的表述也是众说纷纭,有优惠政策取消导致的销量下滑,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也有利率上调导致的财务成本增加。
与日本地震造成的4月丰田汽车在华销量的下滑不同,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忧虑地表示,“这是效益下降的表现,汽车行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过去两年,我国汽车行业一直保持着销售收入增长高于产销量增长、利润增长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的势头,但今年以来,这种双增长的发展势头出现了变化。今年前四个月,汽车行业利润增速明显低于销售收入增速。事实上,今年4月,国内汽车市场与过去的两年相比,已经出现了“逆转”形势。其中,4月生产汽车153.53万辆,销售155.20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5.98%和15.12%,同比分别下降1.85%和0.25%。行业人士指出,这种状况的产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结果。而今年国家在银行信贷等金融方面的政策还将进一步作用车市。
车市结构性变化
在车市“震荡”期出现的另外一个现象是,今年1-4月的汽车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在乘用车中,轿车销量增长7.86%、M PV增长14.65%、SU V增长38.94%、微客下降6.7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4月汽车销售增长14.1%,中高档汽车的销售增长更快,微客这样的廉价车市场则开始出现萎缩。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今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1月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4%,但是其中中央项目投资同比仅增长2.6%。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9亿元,同比增长17.1%,比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4月实际增幅只有11.8%,增幅为近5年来较低,主要与住房、汽车消费的回落有关。
分析人士指出,资金紧张将对全年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月,银行存款增幅减小,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央行宣布从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攀至21%的历史高位,央行还称“准备金不存在绝对上限”。宏观金融政策调整与国家公车制度改革、日本地震一起,共同“作用着”2011年的车市。
“在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时,所有的车企日子都很好过;当增速回归平稳,车企的盈利能力必然出现分化。”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事实上,那些盈利能力下降最明显的车企,主要是那些在产品档次、技术实力与品牌影响力上处于弱势的车企,在这样的时候脱颖而出的,才是真正有实力的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