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版>卡车>正文

中国重汽EGR:取得市场完胜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 13:21   盖世汽车网 字号:

  中国重汽推出的EGR国III发动机在本月迎来了它的一岁生日。重汽用EGR技术在去年7月1日国III排放标准实施之前,成功地避开了使用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带来的高成本,并迅速赢得了市场。但重汽的做法同时招致了巨大的非议,"假国III"、"牺牲油耗换排放"、"质量不稳定"等等帽子都扣在了这家中国最大重卡企业身上。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重汽的竞争对手们很快倒向EGR,时至今日主流重卡企业几乎都有了自己的EGR产品。面对此种怪现象,我们应该怀抱怎样的心态来为EGR庆祝生日?

  6月18日,北京气温下降、阴霾重重。东北郊外的徐辛庄,一汽解放4S店的张经理对记者说:"北京地区不光是我们,中国重汽的经销商也不卖装EGR的车了,但外地的EGR卖得不错,因为北京的环保要求比外地高"。据记者了解虽然各个发动机企业都有了EGR产品,但进入环保目录的仅有包括重汽EGR产品在内的一两种。重汽的EGR通过了环保认证却不在北京卖是因为北京的用户偏爱共轨?

  赢得市场就是胜利?

  在和解放4S店距离300米的中国重汽4S店,经理王雪英向记者证实,"我们店面向北京市场,今年已经不卖EGR产品了,北京要共轨车的用户比较多,去年卖过一些EGR。"

  王经理同时向记者透露,河北三河那边EGR卖得很好,你可以打电话问问。

  三河经销重汽卡车的孙经理显然很忙,他不愿向记者透露具体EGR车型具体销售的具体情况,简单给出了三个字:"还可以"。

  经解放4S店张经理介绍,记者联系了前不久刚刚购买了20辆解放奥威的石先生。"我这边有50辆车,都用的共轨或者单体泵,听说EGR的车不稳当,拔掉控制线就能变成国II车,油耗却能降下来,也不知真的假的。"石先生说。

  记者同时向重汽4S店的王雪英经理要求提供一些去年在该店购买EGR车的用户的联系方式,王经理许诺当天下午发送到邮箱,到第二天下午也没有音讯。

  与EGR在北京的落寞形成反差的是,不久之前,东风康明斯也加入了EGR阵营,媒体评论说,国内最后一个主流发动机企业也最终倒戈,2009年的重卡市场彻底淹没在EGR的海洋里。

  EGR已经赢得市场,而且很可能扩大战果,但赢得了市场就是胜利么?在北京乏人问津,北京以外销售火爆,这不免让人怀疑,难道EGR技术真的不能真正实现国III标准?难道重汽一年以来传出的"喝油门"、"黑烟门"确有其事?

  保护了产业就不算失败? "且不论EGR技术是否真的稳定,是否是真正的国III,我觉得重汽推出EGR是一件好事,"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倪威对记者说,"EGR不是什么新技术,但通过它中国卡车产业平稳实现了从国II到国III的过渡"。

  亚新科是设在中国境内的最大的外资零部件企业集团之一,它旗下的企业生产的单体泵是解决国III排放的另一种方案,从这个角度看倪威是在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说话。"EGR一方面迫使国外公司垄断的高压共轨技术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国内从事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企业众多,如果国家一刀切,规定只能用共轨,那么有好几万人可能立即就要失业。显然,EGR保护了产业的平稳发展"。

  消费者当然愿意接受更便宜的产品。记者在两个国内人气最旺的卡车论坛发帖询问卡车用户怎么看EGR一年以来对中国重卡产业的影响,很多卡车用户都回复说,导致共轨的价格下降了。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有资深卡车媒体人认为,重卡企业普遍不掌握高端喷射技术,他们无力把承担国III排放标准的责任全部担在自己肩上,但又不得不担。于是,中国重汽迎合了消费者优先选择便宜的需求,用并不先进和很难说稳定的技术来过排放关。"中国的卡车企业应该联合起来,让自己的消费者意识到,承担排放责任不仅是卡车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卡车用户的责任,而不是一味迎合消费者"。

  如何面对下一个排放标准?

  事实上,时至今日大多数业内人士都已经意识到EGR技术被重汽搬上历史舞台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企业不掌握高压共轨核心技术,但这一点能不能成为EGR合理存在的理由却值得商榷。

  今年重汽推出了新的高端重卡豪沃A7,在这款装备了国内唯一AMT变速箱的招牌产品上,重汽没敢用EGR,而是用了电装提供的共轨系统。就这一点,甚至已经有评论说,重汽不敢在招牌产品上玩火。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国际发动机行业来看,在中小型发动机上三种技术中最被认可的是"电控+高压共轨"技术,批量生产能稳定达到国III,加后处理可达国IV和国V,这一点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而EGR加装DPF能达到国IV,却实现不了更高的排放标准。

  "要严格执行标准,也许要多花些本钱,要承受更多压力,但如果真上了一个台阶,行业内竞争力的提升也是立竿见影的。"康明斯(中国)技术总顾问闵佟向媒体表示。

  《中国工业报》去年一篇文章也这样写道,"让EGR这种落后的技术顺利过关,那些已经沉下心来准备研发共轨的企业重又把心悬起来"。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已经有业内人士担心,今年,主流重卡和发动机企业纷纷倒向EGR,一个可能的恶果就是国内的共轨技术研发又搁置下来。而下一个排放标准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没有自己的技术来应对。

(编辑:)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