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未消费先维权 特斯拉需复习中国特色

2014年04月17日13:19   轮语汇  作者:丁华杰   我有话说

  有一个念头,最近特斯拉汽车在中国发生的几件事,会不会让艾伦穆斯科取消中国之行的计划?因为最近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烦心事实在太多了。

  4月份刚开始,Tesla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突然宣布因个人原因离职,此后一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发难,称“马斯克不会成为汽车业的乔布斯,特斯拉也不会成为汽车业的苹果手机。”并且计划投放中高端电动车产品。

  如果这些仅仅是内部事务或者同行之间的较量,消费者的发难对于特斯拉汽车来讲,意味着另外一个重大危机了。媒体报道,4月14日,23名特斯拉“非京沪中国客户”向特斯拉中国递交律师函。律师函指称,特斯拉在客户不知情情况下,违背承诺擅自单方面改变交车顺序,未履行交车义务,构成“虚假承诺”,涉嫌对消费者欺诈。

  可能艾伦穆斯科比较郁闷,为什么连续发生多起火灾都没有打消中国消费者的热情,最近自己将来到中国了,却要面临这么多负面消息,这点更应该反思的是特斯拉中国方面的公关负责人了,这些情况的发生,或许更多由于此前太多的正面关注,而让相关的负责人没有足够的戒备心。

  回到话题,事实上有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请思考,关于特斯拉汽车当下的“消费者维权事件”,理论上来讲,消费者只是支付相关的定金,尚未消费产品,当然,读者朋友不要抠字眼说已经支付了定金之类的话,从我们日常概念上来讲,有点“未消费、先维权”的意味。这点可能也提示了特斯拉汽车,在进军中国汽车市场的时候,特斯拉汽车还应该反思中国汽车消费者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第一、中国特色,特斯拉懂么?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谈到特斯拉汽车卖给什么样的人?动辄上百万的车型,这种消费的概念可能不是简单地代步出行的事情。之前有人谈到特斯拉汽车,会不会沦为有钱人的玩具,现在的玩法越来越像有钱人的玩具了。因为主要进行名人营销,然后通过名人的传播效应,演化成一个传奇的经历,然后形成了现在的销售规模。这个价格昂贵的电动车,在实质上,并没有技术的突破,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奢侈品,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措施,这点难道是特斯拉未来的趋势?

  打造奢侈品,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讲可能并不擅长,或许这是艾伦穆斯科比较擅长的事情,但是在中国打造小范围的销售,对于行业的影响,这个如此封闭的生态圈,未必能够带来他们想要的东西。

  从我们通俗想法来讲,中国拥有大量的富人阶层拥有消费这些奢侈品的能力,但是特斯拉汽车有什么样的理由让这些消费者认同自己的理念,这次“联名维权”,便是引起的冲突之一,因为这些富人能够动辄花费百万去购买这样的车型,能否承受“其它人优先”压力?这些理念,或是中国特有的一些东西了。

  当年特斯拉汽车创始的时候,特斯拉汽车就出现了“交车延期”的情况,也恰恰是因为这样一个情况,特斯拉汽车原始创始人被艾伦穆斯科开除了,虽然退款的多位消费者名额被其它顶替,但是类似这种维权的情况,或许让我们看到中国区消费者的端倪,消费者是上帝,永远都是没有错误的,需要变更这些情况的应该是特斯拉汽车本身,至少应该是特斯拉中国的负责方面。

  这些问题仅仅是开始,“未消费先维权”,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内容还有待特斯拉汽车去完善。

  我们知道特斯拉汽车宣布在中国实行“直销模式”,这种模式只能进行小范围的推广,按照特斯拉汽车官方引用的词汇是“私人定制”,如果按照上述推算的“小范围销售”意味着这些车辆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不会普及,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汽车使用者的使用范围,当然可能使用这款车辆的土豪们依仗这款车几百公里的续驶里程可能跑回家进行充电,或者对于购买近百万的土豪们来讲,在这款车辆满足不了行驶的时候可以换成其它车辆,那这个时候,这款车辆真的有意义购买吗?

  进一步来讲,这种商业模式,包括充电桩、电能利用等方面,能否依靠一家汽车制造商,并且不在中国生产制造汽车的汽车制造商能够搞定?我们知道特斯拉汽车在美国拥有自己的能源公司,能够调动很多有利的资源,但是对于中国电能情况来言,特斯拉能够做到和美国类似的情况吗?这点让人怀疑。

  这些属于中国特色的东西,也是需要特斯拉汽车认真复习的功课。

  第二、“发难”的制造商机会如何?

  事实上,关于特斯拉汽车这几天的负面报道,包括交车延期、包括消费者维权、包括其它制造商对于其关于核心技术缺失等方面内容的诟病,这些相对应于特斯拉汽车多起火灾事故来讲,可能更加严重。

  这里面关于其它制造商的挑战,更多的在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是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众多汽车制造商都希望自己有着不错的成绩,因为既然技术都是依靠供应商提供,起步的时间甚至晚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没有理由不去争取这部分市场。

  至于说道机会如何,这点可能要全方面而为之,包括整个市场消费者定位、汽车技术的开发、营销战略的制定,甚至细化的方面包括如何与现有的具有沉淀的汽车品牌的无缝结合,这些都是汽车制造商考虑的重点,正如我们谈到的,挑战特斯拉汽车可能仅仅是开始,想要战胜它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努力做事情,这些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特斯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