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斯顿·马丁因脚踏板质量问题召回事件在汽车业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制造零部件质量低劣”的观点一经抛出即引来种种争论。
    阿斯顿·马丁召回事件实情依然扑朔迷离。然而,且不论中国制造零部件质量如何,我国零部件产业长期“乱而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2013年世界零部件企业100强榜单中,以德国为首的西欧地区集中了35家之多,日本独占29家,美国亦拥有25家。而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却仅有一家汽车轮毂企业入榜,且排名92位,为第一次入榜。
    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的灵魂,我国零部件产业弱而至此令人汗颜。《左转》云:“《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中国零部件产业、汽车产业尚未“居安”,再不警钟常鸣、运筹建策,则危矣!

  • 世界汽车产业是一个国际化很高、大规模厂商竞争激烈的垄断竞争市场。各汽车跨国公司经过一系列世界范围的汽车企业重组、兼并、联盟,已基本形成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汽车跨国公司联盟进一步加强,基本瓜分了世界汽车市场。
  • 我国零部件产业建国后从低端起步,技术含量、工业化水平均非常低。 改革开放后国外资本及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对我国零部件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动力。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也成为许多外资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强劲引擎。 面对巨大市场,外资企业绝不会将核心技术拱手相让。至今,我国零部件产业让未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 我国目前拥有零部件制造企业18000余家。但其中大部分零部件企业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规模小,产品无系列或系列发展滞后,技术水平低,自主开发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在短期内赶上世界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控制也好,垄断也罢,总之我们处于绝对劣势,生产高压共轨的中国企业有谁?问题太严重了。光合资不行。新的创新之路、寻求国际合作,都不能丢弃自力更生的原动力。
    日本爆发地震海啸导致多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停产。中国的多家包括自主品牌在内的汽车企业也相继停产。究其原因,乃是使用了日本零部件供应商所提供的核心零部件。
    从欧美等成熟汽车市场发展经验看,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为1:1.7甚至更高,按2013年前11月计算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仅为1:0.81。如果单纯来算中国自主行业的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比例,则上述的1:0.81的比值还会更低。
  • 虽然我国少数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全球化,参与全球采购,但生产规模远不及世界顶级跨国公司。2012年我国零部件企业销售额前十名企业销售额总和仅相当于德国博世销售额的2/3左右。与世界一流整车企业的合作、联盟等战略布局更无法同日而语。即使在中国本土,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布局也比中国企业思虑深远。
  • 跨国整车制造商也纷纷在中国建立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除上图中丰田集团旗下拥有的电装、爱信外,还有大众、现代、本田等布局的众多企业。
  • 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部分配套于汽车整车厂,且与整车自成体系,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中度明显不会高于整车产业,这使得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效率低下,产业内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 态。但同时也已初现集群规模效应,整合重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趋向高技术含量产品。
  • 虽然出具集群规模,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比国外仍要低得多。全国180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中,隶属大型汽车集团的寥寥可数。
  • 中国自主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自卑并非自身所愿,实为迫于生存之压力,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模式的落后而导致了不良的结果。依照美国经济学家贝恩(Bain)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中国的汽车工业属于寡占Ⅲ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企业数目较多、规模较小,整个汽车产业的规模水平较低。较低的产业集中度容易引起过度竞争,导致汽车企业利润率低,不利于中国整体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反观海外汽车强国,其各自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模式,而这些模式又成为了催生其产业前进、发展的孵化器,虽各不相同,但却都是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优良模式。如何借鉴和学习海外模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起步的重点。

我国的整车厂核心 多层产业结构图

  • 从我国零部件工业的成长进程看,零部件工业基本上形成了一种以整车配套为主的“依附式”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结构是一种以整车企业为核心、多层零部件企业环绕的环状框架,其形状近似一个箭靶:靶心为整车生产企业;第二环为核心零部件企业;第三环为骨干零部件企业;第四环为协作企业.
        整车集团成立之初的大而全思想和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造就了以整车厂为核心的多层零部件企业、环绕的换装封闭产业结构。    
    各大汽车集团自建零部件分厂或成立合资公司,并优先考虑国内采购。
        每个整车厂周围都有无数庞大的零备件生产,供应企业群所构成的垂直分布的统一单一配套体系。

地方保护盛行

    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热衷于将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并为当地的汽车生产企业提供强大的保护伞。本应是一个统一的全国市场被强行分割为 一个个地方性的市场,造成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市场秩序混乱。

经营观念落后

    经营观念的差距是最大问题,它直接导致了零部件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通用性差,使得零部件产业难以整合。国内零部件企业挂靠汽车集团而未经市场竞争获取产品优先配套等比较优势,最终体现出内部配套、地方保护等弊端。

技术水平低下

    技术水平薄弱:大部分多零部件企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产品无系列或系列发展滞后,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较强的企业也只能满足主机厂家的最低技术要求。自主开发体系尚未形成,我们难以在短期内赶上世界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汽车强国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

  • 海外汽车强国,其各自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模式,而这些模式又成为了催生其产业前进、发展的孵化器,虽各不相同,但却都是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优良模式。日本采用的就是双向垄断的零部件采购模式,形成一个双向稳定的供货条件,而欧美国家则多采用自由选择的模式。这种模式以主机厂的“货比三家”为基础,择优选购,这样整车厂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获取优质的产品,而零部件供应企业则需市场保持价格与品质的竞争力。
        不过两者之间也并非都是绝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产曾濒临破产,与雷诺结盟后从双向垄断模式转为了自由采购模式,从而转危为安,在日系企业中树立了独特的范例。所以对中国而言,无论哪种模式都有值得借鉴的价值,也都不意味着绝对的复制,能够取其精华,通过创新选择、建立适合自身的道路才是智慧的做法。

    目前国外大零部件供应商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研发费用普遍占销售收入5%至7%以上,而国内企业大多缺乏产品开发能力,研发费用一般仅占销售收入1%到2%。自主研发能力欠缺,导致国内零部件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易受整车企业左右。

  • 德国模式
  •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是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的契约关系,各自独立自由的发展,整车企业可以用图纸向零部件企业招标,促使零部件企业按图纸进行生产;同时零部件企业也可以自主开发新产品供整车企业选择,实现各自的发展,并在竞争中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 日本模式
  • 日本汽车工业从1955年迅速发展,到1980年达到年产1104.2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保持14年之久。日本汽车工业以相对小的企业规模生产出大量优质的汽车,这与其独具特色的质量上的结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基于此日本汽车工业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准时生产制、零库存以及看板管理等具有高质量的技术不可分割。
  • 美国模式
  • 美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组织结构模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在第三次变化后在质量和研发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并最终造就了世界级零部件生产集团。如1994年,通用汽车公司将其零件分部从母体剥离,成立了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面向全球市场进行运作,德尔福公司按底盘系统、电器系统、转向系统等六大系统重新整合其业务,并发展成世界第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 面对零部件的危机,中国车企们也并非坐以待毙,自身也在不断寻求突破的方法,尽管前进之路坎坷不已,但依然可以说做出了种种努力,比如万向收购A123,吉利收购DSI,不过我们发现合资车企的步伐远没有自主车企那么快,感觉上步伐迈得有些缓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显得有些迟钝,让中国车企零部件产业前路依然显得迷茫。

万向2.56亿美元收购美国A123

万向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零部件制造企业,早在1999年就开始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工作,目前在大功率、高能量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一体化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整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工程集成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此次万向集团收购A123,将制造磷酸铁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了国人手里,改变中国电池产业受制于人的现实。

东风本田 合资自主车模式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便曾在采访中透露,他们打造合资自主品牌的初衷之一便是培养日系企业“大哥带小弟”模式之外的零部件供应商。2011年的日本海啸造成的零部件供应短缺早已表明了这种制度下的短板,所以东风本田对于思铭的诉求,在销量之外更是要支撑起背后自主零部件的供应,扶植这些企业成为本田体系之外的可用之才。

吉利汽车收购DSI自动变速器公司

吉利在2009年动手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这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自动变速器专业公司,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企业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之一,产品覆盖了四速和六速前后驱动及全驱动大扭矩自动变速器,为福特、克莱斯勒及韩国双龙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配套,目前正在研发世界先进水平的八速前后驱动自动变速器。

北汽新能源入股零部件外企

北汽集团与Atieva公司就合作从事高端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发、制造与营销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及沟通。目前,各方已就各项合作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形成了具体的交易方案。北汽集团认购的股份将占交易完成后Atieva 公司全部股份的25.02%,成为第一大股东。北汽将更多利用Atieva公司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