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价格战,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已是风声满楼,但最终都以几家企业浅尝辄止的单方面促销降价而草草收场,无法形成真正让老百姓叫好的价格大战。国家计委近日决定放开国产轿车价格限制,旨在进一步激活国内轿车市场消费。这一举动放在目前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明确地显示出,车价要由市场说话。而在越来越紧迫的市场竞争气氛中,人们有理由相信,汽车价格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谁将会点燃这关键的第一把火?
价格放开带来的应是一个日趋理性的市场,企业要求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价格战只是赢得市场的其中之一的方法。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在同等性能和配置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从而降低整车价格和零部件价格,并能提供良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现在是品牌经营的时代,各生产厂家都对自己的品牌非常注重,他们认为,如果率先降价,必然使消费者认为厂家一直从他们那里挣不该挣的钱,车不值原价,就会使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也会破坏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使得“持币待购”的现象更严重。
这是商家们极力避免的,因此热门车像桑塔纳、富康、捷达的生产厂家都不轻易言降,更多的是进行一些让利和短期促销活动,或是不间断地改进配置等等以提高性能价格比,实际也是一种变相的降价。有行内人士认为目前这种“遮掩价格升降问题,为今后的市场留着后招”。
面对各种降价的压力及机遇,包括近期的国家计委的政策出台,长期的市场顾客需要,远期的中国加入WTO等等,降价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汽车行业特殊政策的保护,它们生产的成本不断降低,销售价却变动不大,明显高出国际水平,有一个相当厚的利润层,行业结构内部还存在降价空间。
目前,众多汽车生产厂家对“降价”二字避而不谈,并一再强调降价不是启动市场唯一方法,企业要通过打品牌经营牌、质量服务牌来赢得市场。尤其中高档汽车如广州本田、帕萨特以及奥迪等在技术上达到了国外汽车同等水平,市场需求缺口大,因此目前价格坚挺,不太可能首先挑起价格战,自毁城墙。而另外一些大的汽车生产厂家已经迎来产出期,形成了规模生产效应,他们当然也不会贸然大幅降低产品价格,而是采取一种静观其变的策略。
剩下一些相对弱小的汽车企业,特别是那些还没形成规模、又没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型企业,无法承受太大的风险,但由于它们措施灵活、应变力强,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往往会祭出“价格“法宝,率先降价抢占市场。同时,近期不断有技术先进、款式新颖的经济型轿车推出市场,一些型号较老、性价比低的库存车只能被迫“跳水”,通过降价以求加快资金回流,减少产品积压。行内人士认为,这第一把火,极有可能从这里烧起。
由于消费者对目前国内轿车价格居高不下一直不满,这些厂家率先大幅降价迎合持币待购者的心理预期,无疑将对持观望或自信态度的汽车厂家形成巨大压力,届时只要有一两家主要汽车企业跟进,就会引起“雪崩效应”,价格战会就此打响。
价格战中,小企业可以趁机实行合资合作,进行市场资产重组,壮大自身实力。而大企业则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和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合理的成本与利润。当然,老百姓也将成为价格战中最大的受惠者之一。(本报记者 韦为 实习生 刘达倩 黎德轶 )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