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务实,一方务虚,南北两方,何去何从?
6月21日,平行进口车首张3C认证在上海自贸区落地,这个政策在平行进口车行业中引起很大反响。在笔者看来,这算是平行进口车推进工作“迈出的一小步”。
一、 意义重大,但还需要吃螃蟹
这一步的意义很重要,因为终于在“小批量”和“小3C”之外有了平行进口车3C证书了,打通了平行进口试点企业通过规范途径进口海外车源的途径了。
但这只是“一小步”,这张证还不是很纯粹。证书上显示生产厂家是“兄弟汽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还是一家改装厂,品名是“X5 xDrive35i”,只是“小3C”的证换了个壳而已。
真正的平行进口车3C证书,是采用平行进口车许可证申请,只要“原基础车型获证”,如:宝马X5,并不需要在国外改装,而是直接在国内自贸区内的改装厂做适应性匹配就可以。针对平行进口车3C证书如何在自贸区內做简便的处理,还没有企业具体操作过,有待某家试点企业去吃这个螃蟹。而吃螃蟹是需要时间成本的,上百万的车压在港口的资金成本。在国内简化的整改措施落地了才是真正的3C细则落地。
二、上海推进“平行进口车”试点的初衷
2014年底,上海自贸区和市商委通过上海市委向商务部提出“平行进口车”试点的申请,2015年初,商务部《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有关问题的复函》同意,上海市商委会同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等部门协调推进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工作,对试点企业进行认定。
按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的说法,平行进口车是要在原有小3C进口和小批量进口方式之外,另僻一个规范化的通道,来开展“非中规”的进口业务,在探寻除了“小批量”和“小3C”两种方式之外的第三条认证路径。因为原有小3C进口和小批量进口方式存在大量擦边球的问题。
以前(天津为主)小贸车商主要以“小批量”和“小3C”的方式进口。“小批量”是与外商达成合作关系,以自用许可证方式申请进口车辆,在国外注册登记之后再带入国内市场,这部分车辆可以免于认证;而“小3C”则是小贸车商在国外通过改装厂(充当生产厂)特定渠道,批量性注册登记(小3C认证)之后再进口至国内,即俗称的“小3C”车。
所以,上海推出全国首批的17家试点企业大部分是集团企业,并非原有小贸车经验的企业,要求门槛比较高(上一财务年度汽车销售额超过4亿人民币)。
而在上海获批推出平行进口试点企业之后,其他地区纷纷提出申请,半年之后天津获批准,推出一大批试点企业,要求就略低一些(上一财务年度汽车销售额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
上海虽然作为领头羊,实际上海自贸区和上海海关对平行进口车业务并不熟悉,不得不求助于其他港口的操作经验。而天津操作小3C进口和小批量进口方式已经非常成熟(有十几年经验了),在滨海区成为支柱产业,当然不希望被上海海关来规范。
商务部推出平行进口车的目的要遏制海外主机厂的利润垄断,是要让国外主机厂“听话”一些。“要规范,还是要规模”?商务部外贸司与市场司的意见也不同。外贸司的概念很清晰,坚持“平行进口车就是要规范原有小贸操作方式提出的”。 而市场司大概对具体业务不是很了解,就偏向于天津企业的呼声“不是中规渠道进来的车都叫平行进口车”。
笔者认为:规范之后才有可持续的规模,不规范的操作只能一直是中小老板在玩,最终受打击的是车主,是“平行进口车”的名声。
以前玩小贸车的有多少老板被关进过去,出来后销声匿迹了。大的集团企业不敢采用原有的方式来进车,秋后算账总会有的,万一丢了高管职位或关进去谁都不会去冒险。
三、南北两派,风格迥异
在北方的天津或大连,大家继续沿用原有的“小批量”和“小3C”的方式在操作,每月进出量依然很大。
而在南方(长江以南的代表)的上海,平行进口试点企业本来期待的是有别于“小批量”和“小3C”的绿色通道。但实际操作中,给上海港进口的企业依然是很多尴尬。 一个关口打通了,其他很多方面依然没有动静。例如,小贸车和中规车都是可以在车到港后贴燃油标,而平行进口车到港口看到没有贴燃油标就认为不符合规范。
可以预计,在2016年内在上海报关的平行进口车将越来越少,企业宁愿去张家港或宁波港。 试问上海自贸区,没有量,如何有话语权?
在北方,5月3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平行进口汽车商会成立大会,和首届中国平行进口汽车发展论坛在天津空港经济区隆重举行。随后在南方,6月21日国内首张平行进口汽车CCC认证证书颁发仪式及平行进口车溯源系统演示。
可见南北两派做事风格迥异:天津更务实,企业发起平行进口车商会联合了上百家会员单位,而上海则偏务虚,政府部门自贸区管委会举行仪式只推出了1家试点企业,并由该企业承担平行进口车溯源系统的运营管理。当然其中与政府的决策力不无关系。
四、对外“敲山振虎”之后,政府应对动作迟缓
“平行进口车” 概念刚推出,天津的平行进口车商起初是欢欣鼓舞的,因为可以借机洗白,不用偷偷摸摸了,名正言顺成了国家认可的行业了。但不久,天津的商家就感觉也不好了。为什么?因为原本通畅的货源被收紧了,国外的“老虎”(主机厂)有所警觉了,开始对渠道管控了,并在产品上做出调整。一方面比如增加排量,陆陆续续我们可以听到, 先后有宝马、路虎、奔驰 提出略微提高3.0的排量了,提高平行进口车的进货成本,另外一方面降低中规车的售价,以打压平行进口车(如林肯领航员、路虎揽运等)。当然后者是商务部希望看到的,而前者是国外主机厂根据我国消费税率而玩的小把戏而已。
针对国外主机厂改排量的做法,我们商务部反应是有些被动了,一来一去谈判,约谈好了也要再等一年,说是后续不排除有贸易谈判的制裁手段,保持期待吧。
而针对平行进口车试点企业的绿色通道,上海相关部门更是迟缓,从海关、质检、到保税仓库改造,到车管所上牌,相互没有统一协调,让进车企业的大额资金一直耗着,所以更多的集团企业还是保持观望,而更多中小平行进口参与企业港口有大量存货的,却难以熬过2016年。
2016年平行进口企业南北两派日子都不好过,上海的集团企业压点货在港口不至于有太大危险,而对于大批天津的中小企业,虽有当地企业的支持和宽松环境,面对国内豪车市场的不景气,内忧外患,生存还是比较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的,天津的相关政府依然会手下留情,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上海港口则不一样,继续从严治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下定决心将平行进口车带入规范的轨道。
平行进口车南北两派,何去何从,先分后合,大家继续保持观望吧。
责任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