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频调战略 剥离非乘用车被指形式化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调整剥离非乘用车业务后,虽然可以凸显奇瑞品牌形象,但仍只是“形式”上的,不能根本改变奇瑞销量持续不振的现状
■本报见习记者 陈妍妍
日前,有消息传出,奇瑞将“裁员”上百人,并将为扭转公司命运推出新车型,增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虽然,奇瑞方面就此回复《证券日报》记者称,所谓的“裁员”只是内部调整。但可以想象的是,销量持续不振,营业利润常年亏损,正是导致奇瑞不得不进行战略转型的主要原因。
日前,奇瑞方面在回复《证券日报》记者的邮件中表示:“奇瑞并未示实施大规模裁员,造成人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不一所导致。”
奇瑞方面解释称,公司原来对外公布的员工总数最高时为3.1万人,后为了更加聚焦于乘用车业务,奇瑞调整了公司的整体架构,对非乘用车业务进行了剥离,如将开瑞事业部及部分零部件公司剥离至奇瑞控股,这些业务的所属人员也随之划转,造成了人员大量减少的现象。经过调整,目前奇瑞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结构都已经趋于合理,不会大幅度裁减人员。
“对于奇瑞的‘裁员’事件我们没必要做过多解读,因为人员变动是企业进行品牌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裁员的同时也会伴随招聘。”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告诉记者,“更应被关注的,关键是奇瑞‘裁员’背后的战略调整”。
事实上,这不是奇瑞进行的第一次战略调整,在张志勇看来,奇瑞汽车的多次战略调整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提升产品品质上,此前只是把众多品牌整合到奇瑞这一母品牌下,有“名为单品牌实为多品牌”之疑。
他认为,此次调整剥离非乘用车业务后,虽然可以凸显其品牌形象,但仍只是“形式”上的,不能根本改变奇瑞在国内销量持续不振的现状。
积极合资只为“提款”?
根据盖世汽车整理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自主品牌前十企业中除奇瑞销量大跌以外,其他企业销量均快速增长。1-5月,奇瑞汽车销量为19.6万辆,同比下降13.7%。单就今年5月销量而言,奇瑞销量也由去年同期的4.80万辆跌至今年的3.11万辆,同比大跌35.1%。
“销量大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奇瑞在出口业务上受挫,今年以来,巴西政府减少了对中国车企的优惠政策,而奇瑞是自主品牌车企中出口量最多的企业,影响自然比较大。”张志勇告诉记者。
为改变惨淡的销售状况,提升品牌形象,奇瑞积极寻求多方合作。去年11月初,奇瑞与广汽集团签约建立中国汽车业首个跨地域战略联盟。不过,这项合作被业内人士点评为“广汽缺技术,奇瑞缺钱”。
此外,奇瑞还积极寻找外资渠道,与捷豹路虎、观致汽车均展开了合作。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的合资品牌已经很多了,自主品牌想从外资品牌学到真正的技术已经很难。
“当前,自主品牌尝试合资,更像是寻找一台‘提款机’,因为不管最终销量如何,捷豹路虎都能给奇瑞提供一笔可观的正现金流。”张志勇告诉记者。
而从今年的销量数据来看,多方寻求“合作”之后,并没有给奇瑞带来销量上的提升。
营业利润连续四年巨亏
销量的持续低迷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日前,奇瑞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奇瑞今年一季度营业利润亏损1.91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2.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营业利润亏损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但营业收入的主要贡献并非主业。今年一季度,奇瑞营业外收入高达4.51亿元,较2012年一季度增加超过3倍。
“除了车型开发投入过大造成浪费外,奇瑞常年亏损的原因还涉及其房地产、造船、化工、工程机械、海洋装备、农业装备等副业的投资过多,虽然利润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部分仍然是通过营业外收入,而非主业。”有分析人士表示。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起,奇瑞已连续四年营业利润呈亏损状态。2009年至2012年,奇瑞汽车的营业利润分别约为-5.56亿元、-8.74亿元、-4.15亿元、-3.4亿元。
此外,奇瑞汽车长期借款继续攀升。今年一季度,其长期借款为36.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8.77亿元增长了7.93亿元,负债合计攀升至502.55亿元,资产负债率由上年同期的73.58%上升至74.22%。
早在去年5月份,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曾向媒体透露将重启IPO,当时,奇瑞汽车总负债超过30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超过200亿元,资产负债率常年超过70%。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想要重启IPO,奇瑞必须填补上百亿的资金缺口。
果不其然,去年年底,尹同跃在出席“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仪式时,则以IPO情况比较“糟糕”为由,拒绝多谈。
除了填补资金缺口外,奇瑞想在今年实现扭亏为盈,还需大力提升产品毛利润。由于汽车行业对资金的高依赖性和产出的长周期性,业内普遍认为毛利率达到20%是基本水准。但据奇瑞历年财报显示,2009-2012年营业利润里分别为12.42%、6.81%、8.12%和18%,均低于行业基本水准。
业内人士认为,奇瑞销售的车型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单车毛利率低,加上研发成本居高不下,亏损是很正常的。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