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A3是国内第一辆全流程新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 01:57  新京报

  

乘研一院刘慧军被奇瑞汽车总经理尹同耀戏称为“A3爸爸”。本报记者 陆原 摄

  在刘慧军眼中,A3还不是一款让他“完全满意”的产品,“遗憾总会有”,这也是大多数技术人才常有的心态,目前刘慧军和乘研一院已经开始了A3车型“半代改款”的研发工作。“今后奇瑞开发的车型都会套用和经历A3创下的模式与流程,这对奇瑞来说是质的飞跃。”这是令“A3爸爸”最为欣喜的收获。

  2003年加入奇瑞汽车的工程师刘慧军是A3开发研制项目的总负责人,参与了A3从孕育到下线的全过程。一次刘慧军出现在媒体面前时,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同耀戏称刘慧军是“A3爸爸”。

  刘慧军在五年之后回首A3轿车开发的全过程时告诉记者:“国内的企业按照完全国际化的开发程序研制一款新车,奇瑞是第一家。”

  策划定位“全球车型”

  刘慧军现任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乘用车工程研究一院院长。在奇瑞,类似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研究院还有若干个,分别负责不同平台车型的研发工作。刘慧军所在的“乘研一院”负责代号为“M”的车型平台开发,不久前上市的A3三厢车型便是这一平台的第一款产品。

  五年前,刘慧军从一家著名外资配套企业投奔奇瑞,是被奇瑞A3项目和另外一个目前不能解密的项目所吸引:“2003年6月开始,在詹夏来和总经理尹同耀的带领下,团队开始了对A3车型的策划,大约到2003年底,策划基本完成,同时展开了聘请国外公司进行外形设计的工作,到2004年7月,奇瑞A3的外形设计被冻结。”

  几乎与外形冻结同步,奇瑞开始进行竞争对手研究。“当时经过策划,A3的定位是一款全球车,因此我们在欧洲研究了大众高尔夫5代和福特福克斯两款车,我们把它们视为竞争车型。”刘慧军说,“竞争车型的分析一直做到2004年底才结束。”

  通过对竞争车型的分析,奇瑞方面给A3制定了整车性能目标,耐久性目标以及应该符合的法规标准。“最终确定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比如现在我们提出的A3车型4年12万公里质保,五星级碰撞标准,这些不是单纯的宣传口号,而是在四年之前设计之初就已经定下来的目标。”刘慧军表示。

  配套商曾是大难题

  正因为此,奇瑞汽车A3的原型车试制过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5年,奇瑞开始进行A3的工程设计,2006年开始制造A3样车,此时,刘慧军遭遇了难题:“我们发现本土配套企业几乎没有经历过如同A3一样的开发过程。我们的许多开发要求在配套商那里无法实现。”

  同时在中国的国际品牌配套企业要么嫌奇瑞采购量不够,要么就是不能理解奇瑞的要求为什么和其他客户相比会这样“麻烦”。“我们的配套商,不管是外资的还是本土的总要抱怨,说你们奇瑞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刘慧军回忆道。

  为了保证开发工作进行,刘慧军有时需要一个挨一个地给配套商做工作,让他们理解为什么奇瑞的“要求不一样”。

  如今的情况得到了转变:“A3开发完成后,有些配套商和我聊天说,跟奇瑞经历A3车型研制以后,自己的开发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A3使奇瑞获益良多

  奇瑞汽车在开发A3的过程中,采用了两轮调校的过程,即原型车调校一轮过后,正式生产之前再做一轮调校。而以前奇瑞对新车型只做一轮调校。

  “两轮调校对奇瑞以及很多国内企业来说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间最快也需要一年半。”刘慧军介绍,“尤其是NVH(噪音、振动、平稳特性)的调校,特别需要时间和耐心。”

  刘慧军介绍,仅“ESP”的开发和匹配过程,就需要经历两个冬天两个夏天。这也从研发角度解释了A3从亮相到上市间隔2年的原因。

  “我们通过这次完整的开发流程学到了许多从没有经历过的内容。”刘慧军表示,2003年刚刚开始A3项目时,奇瑞还比较缺技术方面的人才,但现在大量的技术人才来到奇瑞,奇瑞也通过A3的开发过程培养了很多技术人才。

  “也许现在奇瑞的经验还不如那些国际大牌厂商,但毕竟我们已经掌握了和他们完全一致的开发流程,这是A3对奇瑞来说最大的价值。”

(编辑:赵文杰)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