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长年在独联体各国转悠,整天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物。在记者的熟人和朋友当中,绝大多数都有车。商界精英和政府官员自不必说,就是一些看大门的,修管道的,当保安的,卖水果的,甚至是领取微薄养老金的老人,都可能漫不经心地对你说:“我有辆车。”
穷画家的“拉达”
阿拉木图人阿明画了半辈子油画,但却没画出半点名堂。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画技就像他的长相一样平庸,因而只好退而求其次,靠画广告画为生。阿明说,这些年来,眼瞅着大街小巷的私家车像林子里雨后的蘑菇一样到处都是。新贵们驾着“奔驰”、“宝马”招摇过市,收入有限的工薪阶层也能开着“拉达”或五花八门的二手车满大街兜风。按阿明的说法,私家车猛增不是百姓的钱袋鼓了,而是车价降了。阿明年初刚换了一辆新“拉达”,4缸1.3升排量,外观内饰都不错,整车价格2600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是两万出头。至于那些欧美或日本造的二手车,差不多也都是这个价。
阿明说,在阿拉木图,在中亚地区,甚至于在整个独联体,私家车并不能象征日子的富足,谁都可以买辆车,谁都能够享受四个轮子之上的风驰电掣。可话又说回来,穷人与富人毕竟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就像他们车轮子的质地与养车方式。雍容华贵的房车车主多半要雇用司机,而“拉达”的主人则整天琢磨着如何节省开支。
专业画家阿明绘画技能不佳,可修车的本事不低于专业水平。阿明原来那辆“拉达”整整跟他跑了20年,去年转让他人时还卖了500美元。阿明说,“拉达”的优点就是便于车主自己保养和维修,不用到修车铺子去“吐血”——喜爱“拉达”的男人大多都是半个修车师傅。尽管苏联没了,可对阿明来说,“拉达”仍算是国产车。况且,国产进口对他来说区别不大,他只看重车的实用性和价格。
阿明的车没上保险,车上安装的防盗系统却是一流水准。他说,为“拉达”上保险,简直能成为别人的笑柄。但每年10多美元的第三者人身保险还是必须要上的,就像每年必须花上同样数额的验车费用,否则交警不会让你上路。
小业主的“帕萨特”
哈桑在阿拉木图算是中产阶层。前不久他刚买了一辆德国本土生产的“帕萨特”,排量2.0升,还是涡轮发动机的那种。哈桑当过政府官员,眼下注册了一家私营企业,算是当地的中产阶层。
坐在哈桑的“小别墅”里,记者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按北京的说法,拥有“帕萨特”该算是“成功人士”了。哈桑说,若在中国,他没准还真能算是富人。哈桑告诉记者,哈萨克斯坦的车辆进口关税大约为40%,他这台新款“帕萨特”的完税价还不到2万美元。办理牌照大概花了300美元,尽管车行不讲“一条龙”服务,可如果你大清早去提车,到中午就能挂牌上路。从车行到车辆管理局,只过一道关口,手续车牌全部搞定。哈桑说,在车管局的一间办公室里,制作好的新车牌几乎堆满了半间屋子。哈桑的车子上了保险,而且是全额带人身的那种。为此他每年要交付300多美元的保险金。
大学生的二手车
不久前,记者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结识了一个有私车的大学生。他名叫达伊尔,人高马大,性子直爽,今年21岁。得知记者要租车几小时,小伙子乐得不行。人一兴奋,话就特多。
达伊尔说,除了要紧的课程不能落下,其余时间他都用来跑小买卖或“拉活”。1985年产的“马自达”其貌不扬,在达伊尔之前不知换过多少主人,可发动机仍然不错。去年秋天,小伙子从银行贷款800美元,把这车从旧车市场开回家,如今贷款已基本还清。他说,这车眼下成了他的谋生工具,不仅每年2000美元的学杂费有了着落,自己的衣食住行也不再用父母张罗。前不久他还把坐骑由“烧油”改装成“烧气”,这样一来,每月要花的“草料钱”就会省下一半还多。
打算买车的“片儿警”
阿尔汉是记者所在居民小区的“管片警察”,平时头发梳得锃亮,讲排场,爱面子。按他的经济实力,买台“拉达”应该说不成问题,可他一心一意想买辆中高档的,可惜眼下财力不足,只好隔三差五到车行转转。
小“片儿警”还整天关注车市行情,对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的售车广告也颇有研究。按他的说法,车商们的广告还算“真诚”,一般废话不多,只告诉你车子的基本配置和性能。另外,敢在广告上打出车价的,肯定是售价最低的。阿尔汉说,阿拉木图的汽车专卖店多如牛毛,车型也多得要命。车行间竞争激烈,顾客若真心购买,老板一般都会让利销售。
清醒看世界 评2001年十大新闻赢掌上电脑MP3大奖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