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运动距今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F1、WRC以及喀尔拉力赛这些家喻户晓的赛事,都经历过漫长的演变才成了今天的样子。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比赛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不幸夭折,没能走到今天。
WRC Group B
相信拉力赛车迷都听过这句话:“WRC is for boys. Group B was for men.”这句名言点出了WRC Group B的凶残本色。
WRC(世界拉力锦标赛)在80年代风头正盛,组委会决定趁热打铁,建立一个新的组别来增加看点,于是在1982年,Group B正式登场。B组对赛车的参赛要求很低,只需量产200辆即可(基本上可以说是什么车都能参赛),并且对改装几乎不做限制,车重、材料全都任由车队发挥,也不限制增压压力。这些规定的大概意思就是,改成什么样都行!这也让B组变成了一群钢铁怪兽们的斗兽场。
第一年的比赛受到了车迷的疯狂拥护,推广效果喜人。第二年,各种航空技术和材料都出现在赛车上,因此说B组赛车是贴地飞行一点都不夸张。
比如,蓝旗亚Delta S4百公里加速仅仅2.3秒,即便是砂石路面上,也能在3秒内完成加速!在Estoril F1赛道中,Delta S4的圈速可在当年F1排位赛中位列第六!发车时甚至需要在车尾安置支架来防止起步抬头。
后来,B组赛车已经无法更快了,车手们做出的成绩已经无限接近赛道能跑出的理论最快成绩。但是车手都是不安分的,总是想要挑战不可能。
随着速度越来越快,事故也越来越多,不少车手及领航命丧赛场。但是由于巨大的市场潜力,组委会忽视掉了这些危险。
直到1986年,Henri Toivonen驾驶的Delta S4翻下山谷,泄露的燃油被涡轮点燃,整个车被烧剩钢架。Henri Toivonen和领航员Sergio Cresto当场死亡。这次事故导致B组被迫叫停,同时也让还在酝酿中的所谓“完全没有任何限制”的S组胎死腹中。
非洲的达喀尔拉力赛
巴黎-达喀尔拉力赛(LeDakar)简称达喀尔拉力赛,由萨宾于1977年创立,最初的起终点设定在巴黎和达喀尔。之后的三十多年中,比赛线路不断变化,但是从未离开非洲。
达喀尔拉力赛因浪漫的冒险精神吸引了无数人。虽然比赛奖金少的可怜,征途危机四伏,但是各路车手及车队仍乐此不疲地参赛。达喀尔还是最开放的赛事之一,大部分车手都是业余的,可以驾驶任何你想要驾驶的赛车——曾经有人把smart开上了达喀尔的赛场。
达喀尔远离公路,车手们要经过丛林、沙漠、泥浆、岩石等路面完成比赛。每天要开几百公里,没有任何援助。除非决定退出比赛,否则无论陷沙、迷路或者撞车,都只能靠自己。艰苦的条件、冷暖不定的天气加上复杂的路况,使得挑战达喀尔已然变成了一场战斗。
酷热的天气、绵延的沙漠、原始的村落……非洲的达喀尔拉力赛满足了车手对远方的一切想象。撒哈拉、摩洛哥、玫瑰湖这些地名是当年所有车手想要征服的梦想。
然而,非洲的达喀尔拉力赛一直受安全问题困扰,2008年更是受恐怖主义威胁被迫取消。2009年,达喀尔拉力赛移师南美,达喀尔拉力赛从此与非洲无关。
幸好,一些狂热的车手在2008年创立了非洲拉力赛,赛段设计与以前非洲的达喀尔拉力赛相似,终点设在达喀尔,达喀尔的精神也得以在非洲传承下去。
世界运动原型车锦标赛
今天的车迷未必听过WSPC(世界运动原型车锦标赛),不过当年这可是和F1并肩的世界两大场地赛事,车王舒马赫也曾经参与其中。这项比赛创立于1953年,最终却不幸在1992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WSPC的名称曾多次变动,但“世界运动原型车锦标赛”最为人熟知。WSPC类似今天的耐力赛,赛车都是重量级的原型车,法拉利、玛莎拉蒂、奔驰、保时捷、阿斯·顿马丁等品牌都热衷于这项赛事,不少F1车手都曾跑过WSPC。
和今天的耐力赛一样,一台WSPC赛车会配备几名车手轮流驾驶。长时间行驶对于赛车是个巨大的考验,除了速度之外,耐操也是必备的素质。
但是由于运营问题及高额的成本,到1992年,WSPC的观众和厂商都已严重流失。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WSPC最终变成了今天的WEC(世界耐力锦标赛)。
A1
相比之下,A1大奖赛就没这么幸运了。A1大奖赛创立于2005年,被称为赛车界的“世界杯”:车手都是以国家队的身份参加,终点摇的不是格子旗,而是首个冲线车手的国旗。共有25个国家参与过这项赛事。
所有的A1赛车规格相同,采用方程式赛车的结构,只有喷绘和底盘调校有区别,在绝对公平的前提下进行比赛。中国车手江腾一、马青骅、程丛夫、董荷斌也曾代表中国参加A1比赛。
然而由于资金周转问题,A1于2010年被迫宣布倒闭,历时四个半赛季。有阴谋论说是被伯尼排挤而至:赞助A1的企业不得赞助F1;承办A1比赛的赛道不得承办F1,以此限制A1的资金和动作;GP2比赛也根据A1的节奏举办,使得很多车手无法参加A1。如今伯尼已经卸任,不知道A1会不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相比普通竞技项目,赛车耗资不菲,危险系数高,对参与者的商业运作、组织能力和技术研发的要求都极高,现在幸存下来的世界级赛事都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中国也可以有伟大的汽车赛事?
传送门:
《赛车时在车手耳边不停BB的副驾是谁?》
《我想买思域Type R,却被我妈抽成了傻逼》
《这辆本田逼格满满,最终却埋没在茫茫车海中》
(来源:赛车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