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谷歌与福特汽车宣布战略合作、Facebook与通用汽车宣布战略合作、微软与丰田汽车宣布战略,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军“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此后,媒体报道乐视与北汽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汽车意向,它们之间的合作有些顺利,有些并不顺利,不过交叉合作研发未来汽车越来越被重视。
前几日,看到市场上又冒出来一家新的凯翼汽车,“定位是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那么一家新兴汽车制造商进军车联网造车领域又有什么样的前途?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在市场友善程度远远不及过去的情况下,凯翼汽车,一个新的企业、新的品牌还有没有未来?在互联网巨头加入游戏的情况下,它的未来寄托在什么方向?笔者简单谈三点分析。
凯翼汽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定位。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讲,市场对于你来讲不是需不需要你,而是你能否有能力突破进来,在汽车领域也是这样,大家看淡新兴汽车制造商的前景,主要的原因不是这家企业能力如何,而是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在细分定位层面能否竞争过对手,这些才是关键。
如果凯翼汽车进军传统汽车制造商行业,笔者并不看好,来自各个自主汽车制造商业绩逐渐下滑的情况下,一家新兴的汽车制造商持续进入这个领域并不能看出太多的竞争优势,但是庆幸的是,它要剑走偏锋,进入汽车智能化领域。
就像笔者最近撰文谈到的那样,笔者很期待“未来的汽车能够作为载体更新人们的生活”,这些太具有诱惑性了,就像现在一台智能手机能够解决掉你多数繁杂事务,未来汽车能够承载的范围更大,这样的未来想想就充满期望,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个领域,大家都是新生,还没有具有垄断地位的巨头出现,对于自主汽车来讲,如果在这个领域精确定位,我们不用去虚妄地谈“弯道超车”,但是务实发展的前景值得我们期待。
媒体信息显示,凯翼汽车提出三个模式:其一是轻资产模式,资本主要用于研发,采用代工模式降低硬件投资成本。脱离传统汽车制造商发展路线值得称赞,不过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研发的重点是什么?代工的平台又是什么?如果仅仅在引进平台上进行改造,这方面可发挥的余地并不太大,毕竟未来的车联网技术或者汽车智能化技术如果非要走传统汽车路子,行走就比较困难。
其二是寻求与国内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圈建设。笔者比较赞赏开放合作的态势去研发车联网技术、研发智能化汽车,正如此前谈到的几起合作,也许联合小米等企业合作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其三是打造汽车电商模式,在实体店基础上布局电商网络。关于智能化汽车与汽车电商,笔者的观点是二者并非一定要在一起发展,二者具有独立性,在发展初期,更加关注产品的属性更加容易成功。
凯翼汽车打造未来汽车优势在哪里?
凯翼汽车打造车联网或者智能化汽车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就是其来自汽车制造商,具有汽车研发和汽车制造的经验。
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互联网汽车”,终究是汽车为基体,为什么阿里巴巴这个互联网巨头不单独搞“互联网汽车”?为什么乐视不独自研发“车联网”?不是说它们多么的开放包容,而是它们没有汽车研发、制造经验,从新起步来讲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讲,从发展时间上、经验积累上处于劣势,举个简单例子来讲,如果想要构架一台汽车,即便是将技术完全外包给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就需要很长的时间,二者的磨合有序更多时间,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个时间可能其它家企业已经投放了成熟的产品。
所以,这个时候来讲,凯翼汽车优势就是它具备这些积累,同时能够整合相应的资源,这让其发展具有了可能性。
笔者此前谈到,在互联网造车领域,一定要契合自己的点,将汽车传统功能交付给汽车制造商去做,他们是专家,自己需要是站在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肩膀上,做出做出色、最核心的部分,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或者是智能汽车,能否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事情,这也是凯翼汽车未来联合互联网企业造车的优势和资本所在。
凯翼汽车打造未来汽车的劣势在哪里?
如果谈到凯翼汽车打造车联网、智能化汽车劣势,就目前的信息显示,它缺少凸显自己地位的核心竞争力,怎么来讲呢,它提出的“轻资产模式”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自己在产能方面就要依赖于人,这个时候来讲,它在寻求互联网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自己本身就缺少了相应的筹码,在与代工企业、互联网企业分工的过程中,很难能够掌控一个独立的单元,因为生产制造交给代工企业、互联网应用开发委托给互联网企业、自己的定位就是在于集成资源以及汽车智能化研发,这个时候来讲,掌控的资源有限可能会影响到资源整合能力,特别是合作中的话语权可能受到相应的损失。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发展,我们也期待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车联网合作研发出现,来改变我们未来的汽车生活,拭目以待。
新浪汽车专稿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