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信部公布近六千款车真实油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 10:04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以后买新车查油耗,可上工信部查询权威数据

  工信部公布油耗略高于厂方数据,车商普遍认同新车贴油耗标识

  现状

  工信部公布油耗数据略高于厂方

  按照工信部《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2010年1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总质量3.5吨及以下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将粘贴《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需将不同油耗车型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样本报工信部备案,工信部将定期公告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指标。

  1月1日,工信部网站正式推出“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专栏,消费者可查询在售国产车和进口车在市区、市郊、综合三种工况下的油耗数据。首期发布的包含105家企业5923个车型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数据。

  西安王先生告诉,他买的车厂家公布的每百公里3.7升,而他在市区驾驶的油耗基本在每百公里8升左右,各种路况平均下来的油耗至少也要6.5升。1月2日,他通过查询工信部公布的汽车油耗数据发现,该车型的油耗综合工况下每百公里居然是6.7升。“不比不知道,一比发现新数据比厂家公布的数据居然多了3升油。”

  缘由

  工信部公布数据更为真实

  不少试用系统查询汽车的市民反映,工信部发布的油耗数据与厂方提供的数据有偏差,总体上“综合路况”的油耗普遍比厂方公布的要高一些。

  业内人士分析,出现偏差主要是厂家提供的油耗汽车厂商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温度、风向、风速等客观环境要求,使车辆在平坦路面或在底盘测功机上保持90公里或60公里时速,然后测算出的油耗。而在公布油耗时,一些厂家会在同一系列中的不同型号产品油耗数值中,选择数值最低的那一款公布。此外有些厂家在测试过程中,不是取平均数值而是取最低数值,这就造成了理论油耗与实际油耗偏差过大。

  据《齐鲁晚报》报道,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刘玉光透露,此次工信部对车企送检车型进行检测的是天津、长春和襄樊等地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对汽车测定时,分别模拟车辆在城市市区道路和市区以外其他道路条件下的行驶状态,通过测量期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计算得出市区、市郊和综合燃料消耗量。而对于工信部的油耗检测方法,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系副主任万征表示,工信部采取的是目前在欧洲广泛使用的碳当量平衡法,“因为汽车排放碳的唯一来源就是汽油,通过测量尾气中的碳含量就可以推测出燃油消耗量。”

  反应

  厂商认同新车贴油耗标识

  “工信部的此举,意味着争议多年的油

  耗标示终于将‘有规可依’。”重庆龙华天时东本总经理王青认为,在油耗执行统一标准公布的情况下,厂商们有望站在统一的新起跑线上“比赛”。

  众多汽车商家都赞同在新车上贴上油耗标识,并认为这样更有利于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商家自己提供的油耗数据与真实情况是否有差距,仅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数据提供方式是有瑕疵的,可信度要打折扣。”长城汽车重庆瑞原姚总表示,在卖车时经常需要回答消费者关于车辆油耗的提问,可是由于销售人员只了解厂家的理论油耗,在回答时常常被怀疑油耗的真实性。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对厂家公布的油耗产生了不信任,一般都是买了车在实际用车过程中,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油耗数据。“如果今年要求新车贴上油耗标识,可以打消不少消费者的顾虑。”他强调说。

  综合《河南晚报》、《东方早报》、《华商报》、《重庆晨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09年12月31日推出“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专栏,首期发布了105家企业5923个车型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数据。对比发现,工信部通告的油耗普遍比厂方公布的油耗每百公里要多耗费几升。

  网上查新车油耗

  链接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首页,点击“装备司”子页,然后点击“汽车工业”板块,即可看到“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专栏,点击蓝色字体的“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即可看到“生产企业”、“车辆种类”、“排量”、“通用名称”四个查询条件,进行单一或组合查询。例如在“通用名称”处输入“奇瑞A3”,点击“查询”按钮,即可查询到奇瑞A3的10款车型的详细油耗数据。

(编辑:文杰)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