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MPV--双龙路帝试车手记(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09:21 南方都市报 | ||||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全世界的汽车厂家都在努力开发交叉或复合型汽车,路帝正是顺应这一潮流而诞生的一款更为复杂的混合汽车。它的英文车名为Rodius,是Road(道路)和Zeus(宙斯)的合成语,意为“路上宙斯”,厂家将其定位于兼备轿车、SUV、轻型客车三大车型所有优点的新概念豪华MPV。 路帝就是一部颠覆传统的另类MPV,但是它的每个细节其实都经过深思熟虑。 和其他韩系品牌不同的是,说到双龙汽车,大家首先会联想到奔驰,这是因为双龙旗下的车型多多少少都具有奔驰的血统。 图为双龙路帝外观图片 路帝也不例外,它采用了上一代奔驰的直列6缸发动机,算是拥有奔驰的原厂技术。而它的外观,则是意大利汽车设计师乔治亚罗亲自操刀的作品,夸张的造型摆脱以往大型MPV的传统形象。在车厢内,路帝和其他来自韩国的车型一样,标榜在相对较低廉的售价下拥有比对手更为超值的配备。 见到路帝,记者与其他人一样,感觉相当吃惊,这款由意大利人设计的MPV就像当初的双龙雷斯特一般惊世骇俗,只不过,路帝比雷斯特更引人争议。从车头望过去,路帝像是SUV与轻型客车的混合产品,浑厚饱满的车头甚至装配了一个一体式的H形防撞杆,引擎盖的两条折线不仅突出了车头的肌肉感,而且与盾形的巨大水箱罩连为一体,令整个车头看上去更加霸气。至于车侧,则是全车的焦点所在,极像一个掀背轿车加了一个后盖——粗壮的D柱与A柱形成一条圆滑的曲线,而方形的尾厢像是搭建在其上的附加物,顶端的小型尾翼更让人目瞪口呆。至于车尾,直立高耸,尾灯一半延伸到车侧,与车牌形成一个盾形造型,与车头相互呼应。总的来说,路帝就是一部颠覆传统的另类MPV,但是它的每个细节其实也都经过深思熟虑——车身的设计不仅实用,而且决不笨重呆板;车头与车尾全都浑然一体,而且风格统一。 在车内,设计师也不顺应传统,仪表板被安排在中控台顶端,方向盘前仅有简单的挡位灯和故障警示灯。 路帝的中控台以6.5英寸的LCD屏幕为中心,搭配DVD/MP3影音系统,并具备导航、倒车影像显示功能。至于后排的娱乐系统,则有吸顶式9英寸屏幕,其他舒适性配置例如前后独立空调等等毫无例外地一应俱全。 室内氛围方面,路帝的米色内装与大量铺陈的浅色仿桃木饰板虽有豪华车的架势,但质感一般,尚有待加强。 至于座位,试驾的路帝为7座型号,为2+2+3形式,前、后排的座椅全都可以前后移动,增加了空间利用的灵活性。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可以平铺连在一起,变成舒适的车床。至于储物,将第三列座椅折叠,可以满足装载货物的基本需要;如果要装载更多的货物,可以把第三列桌椅整个拆下来,形成更大的载物空间;若是将所有座椅都放平,则可以获得一个平整的超大空间。 由于前座设有中央扶手,路帝第一、二排之间没有中央走道,不过二、三排之间则可自由走动。路帝将中排座椅的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两个座椅都可以独立调控,还可以固定在旋转90度和180度的位置,也就是乘客朝向侧窗欣赏风景,或与后方的乘客面对面交流。另外,如果将第二排座椅的椅背放平,还形成放置茶杯和餐点的小桌。 除了MPV的实用性,路帝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越野通过特性。 路帝采用了上一代奔驰的直列6缸发动机,排量为3199cc,最大功率162kw/6100,最大扭力为310Nm/4600rpm。动力从数据上看相当出色,不过考虑到车身重量达到2.5吨,因此车子加速多少还是有些乏力。 实际试驾中,在中速全油门再加速的环节,路帝难免会有迟滞的情形,但这一情况并不会维持太久,然后引擎的反应会重新跟上油门。路帝配置了奔驰原装的5速手自一体变速箱,采用手动模式换挡,可以通过提高转速得到更充沛的动力。 路帝超豪华车型具有分时驱动电子式4轮驱动(4WD)系统,该系统仅凭简单的开关操作,就可以在行驶中从2WD切换为4WD,以应对一般的山路与碎石路。 而在低速模拟蛇行绕桩的测试中,受累于高重心,路帝在弯道中会有明显的晃动,转向路感也较模糊。此外由于大型MPV的座位通常较高,后视镜死角也比一般轿车要来得大,路帝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驾驶者要适应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放心地在车阵中轻松穿插。当然开这类车型首要的一点是别挑战它的极限,稳当地减速、过弯,保证乘客的舒适性才是正道。 至于舒适性,路帝的隔音水准值得称许,除非刻意拉高转速,发动机咆哮声音明显之外,风切声和底盘噪音均被妥善处理。对于凹凸的路面,路帝在保留一定路感的同时,将震动有效过滤,乘坐相当平稳。 结语 双龙路帝以最低26.8万元,最高38.8万元的价格切入市场,目标锁定广州本田奥德赛与上海通用GL8。丰富的配备与灵活的空间变化是路帝的卖点所在。不过颇具特色的外观一般人是否接受得了,这还有待市场考验。 本版撰文/摄影:本报记者 刘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