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新浪首页 > 新浪汽车 > 正文

求温饱和谈理想可齐头并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 09:04 潇湘晨报

  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主将龙永图抛出了“不必刻意追求自主品牌”的观点。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与其针锋相对,人称“何龙之争”。十几天内,吸引了汽车业内诸多人士参与讨论。

  “何龙之辩”日渐升温,但仔细理解,双方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大家都在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寻找出路,只是切入角度不同而已。相比之下,当前媒体的跟风式报道和炒作,就
有违这一轮自主品牌讨论的初衷。

  “不要为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龙永图),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而是强调国内车企遍地开花大搞自主品牌的时机还远远不够成熟。而“着力把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何光远),强调中国汽车产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话语地位,也是中国汽车业20年来执着不变的产业图景。

  当下,我们已经不再需要拿着“用市场换技术”空壳子来自说自话。因为,现实的利益告诉我们,市场需要发展、企业需要生存、工人需要就业。纵观二十年的合资引进之路,我们不可以用简单肯定或是否定来以偏概全。

  探讨

自主品牌得失,我们既要关注汽车工业发展的得失,更不能忽略其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的2.5-3倍。假定相关产业与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保持不变,据此推算,“汽车族”产业群的规模将达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8.5%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2%。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来自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标致

雪铁龙、本田、戴克等国际汽车巨头参与、渗透的势力在增强,合资企业也在增多,但中国市场范围内,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资和外资是在谈判平台一致的基础上,双方都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一汽、上汽、东风三大公司在自主品牌之路上,正积蓄力量,自主品牌汽车亮相中国并没有想象的遥远。两会期间,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自豪地说,2000年以来,一汽投入70亿元开发的920种车型中,申报国家专利180项、专有技术55项。更为可贵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2004年的

上汽集团成功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5年的南汽集团收购了老牌英国罗孚。接下的路如何走,除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我们不妨也戴上资本的眼镜来观察。

  与一个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去大谈人生理想,只能是浪费表情。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却并非这般界线分明。当我们回顾20年的合资引进之路,重温曾经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说,求温饱和谈理想何妨齐头并进?本报综合



爱问(iAsk.com)


汽车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