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新浪首页 > 新浪汽车 > 正文

“南菲之变”后记 南京菲亚特权力大幅“外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 08:28 潇湘晨报

    尽管已经经历了数次人事变动,但南京菲亚特将总经理和商务部负责人同时撤换的举动在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8月24日,南京菲亚特发布一则简短消息称,2002年加入南京菲亚特董事会的意方代表马思博出任公司总经理一职。人事调整的背后,是中意双方面对现实,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但是服下这剂猛药之后,正处于三年之痒的南京菲亚特可能仍然前途未卜。

  总经理换成意大利人

  南京菲亚特是菲亚特汽车公司和跃进汽车集团组建的,股比为50%:50%的合资公司。8月24日下午,该公司正式对外宣布:根
据南京菲亚特的发展需要,公司董事会决定任命PaoloMassi(马思博)先生为公司首席执行官。

  马思博先生于1952年出生在意大利罗马,1980年至1987年,一直为福特汽车公司意大利分公司工作。1997年,加入菲亚特汽车市场和销售部,时任意大利市场副部长。自1998年至今,马思博先生在市场和销售领域的职务包括意大利市场销售部长,东欧、非洲、亚洲及太平洋市场部长,产品和商务副部长。2004年11月,马思博先生被任命为菲亚特品牌的国际协调部部长。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良,兼任南京菲亚特公司的董事长。

  此前,南京菲亚特并未设立首席执行官这一职务。南京菲亚特公关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席执行官马思博实际上就相当于以前的总经理。设立首席执行官,主要是与国际接轨,8月22日马思博已到职就任。

  早在今年7月,业内就已获知:处于亏损状态的南京菲亚特又将有人事“地震”,其总经理苏同昌将离职让位给外方。除了总经理换人外,副总经理兼商务部总经理也将五度换人。去年被孙勇取代,称休假养病的原南京菲亚特商务部总经理景伯青将接替通用中国前高管、今年年初刚刚走马上任的叶良侠,再次担当南京菲亚特副总经理、商务部总经理。

  三年之痒变成持续压力

  尽管南京菲亚特方面不愿评说,但人事变动很显然源于其不佳的经营业绩。2002年,携“世界家轿之王”和“与法拉利系出同门”两块金字招牌,南京菲亚特派力奥等车型曾给中国车市带来一股新风。

  “我们没有黑色,”菲亚特驻华首席代表恰巴对南京菲亚特“纯家用车”的定位仍然有号召力。不过,3年过后,南京菲亚特与自己的市场份额目标,却渐行渐远。

  自2002年正式投产以来,茅晓鸣带领的团队当年实现产销2.4万辆;2003年,景伯青带领的团队完成了3万多辆的销售;2004年南京菲亚特将销售目标调整为5万辆,但经过景伯青的后任孙勇和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年实际销售量仅为2.6万辆。

  也就是说,成立3年来,南京菲亚特仍在原地踏步,市场份额降至1%。尽管它的实际产能已扩大到近10万辆,但大部分产能被放空。对于需要规模经济的汽车企业来讲,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坊间盛传,去年南京菲亚特亏损了3个亿,而今年前几个月公司仍平均每月亏损3000万元,导致外方对合资公司经营业绩极为不满。今年上半年南京菲亚特的终端销售有所回升,但仍然不如2003年。在业绩不佳和中外双方高层矛盾的双重压力下,合资公司人事变动再次上演。

  新的动向引人关注

  不过,菲亚特在国际汽车制造领域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实际上,菲亚特近来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让人们看到其崛起的苗头。不久前,菲亚特集团总裁到南京出席南京菲亚特董事会,双方对增资、产品规划、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及引进新车型达成共识。

  “意大利人出任首席执行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湖南力天伟博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伟说。刘伟告诉记者,南京菲亚特数次人事变动,虽然出现了部分商务政策的变化,但总的发展思路一直未变,应该不会影响到销售网络。而对意大利人出任首席执行官,经销商寄予了厚望。刘伟认为,马思博的上任,至少对新车型的引进会有相当正面的影响。

  从去年开始,南京菲亚特一直没有全新车型的上市。多宝、蓝旗亚都只是数次听到呼声,却没有看到车上市。与通用分手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将从所得到的15.5亿欧元的分手费中拿出巨款增资中国,并计划3年内在中国推出5款新车。其中,包括蓝旗亚高级轿车、代号为“311”的经济型轿车、D200中级轿车、多宝MPV(单厢车)等5款新车型。这样,将有望解决南京菲亚特目前仅有3款经济型轿车、利润微薄、产品线单一的“硬伤”。本报记者龚平


爱问(iAsk.com)


评论】【汽车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