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会诊北京交通病 应急只是被动管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5日 09:14 北京青年报 | |
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仅北京二环、三环、四环等几条环路和环路之间联络线的拥堵就不断升级,尤其早晚流量高峰期间,90%以上道路的车流量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稍有事故,就会造成大范围交通拥堵。在今年的两会上,又有一些代表委员会诊北京交通“病情”。 “公交优先”效果不明显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市民出行困难,北京市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公交优先”计划。经过几年的实践,北京城专门的公交行驶线路确实遍地开花,但似乎并没有按照人们的期望结出“一路畅通”的甜果。 “我觉得这里存在公共交通消费导向和科学管理的问题。”北京代表闫傲霜指出,“我们在北京街头经常看到一条街上排满了公交车。现在公交线很多,而且许多线路大量重复地叠加在某一路段上,其实并不是每一趟线上的公交车在那个路段都是满载的。所以,我认为应该科学调整,增加交通繁密路段的调节和资源利用效果。可以适当减少繁密路段车次,在路段两端设立小的交通枢纽,让市民换车方便,提高这段路之间的区间循环效率。当然,还应该让乘客改变坐一趟车直达的习惯,其实与其被堵在路上,不如换车准点到达。” 此外,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反而在下降,北京人在选择出行时,乘坐公交车的比例由1986年的35%下降到2004年的26%。 -限制机动车治标不治本 “据报道说有人提出要在北京限制私人机动车发展,比如采取单双号,或者效法上海的做法:拍号、限制外地车辆进入等。”闫傲霜代表认为,“我觉得这个方法即使实施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她说,北京市政协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交通堵塞的根本原因有三条:首先是交通负荷集中度还在加剧,北京环绕二、三、四环路的各项建设有增无减,单一居住功能的新住宅区在城市周边林立,难以摆脱对主城的依赖,导致了对外联络通道的拥堵。其次是北京的建筑施工、道路施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梗阻。另外还有各类交通违章。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交管部门每年纠正处罚交通违法行为就达1000多万起,这些行为造成了路面秩序混乱、通行能力降低。一些路口的通行能力甚至因此下降了20%以上。 “根据这些情况,用限制机动车发展来缓解交通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还有可能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闫傲霜代表说。 李国安委员———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针对北京的交通拥堵,李国安委员建议,打造一小时北京———实现北京市8个城区之间最远的两点旅行不超过一个小时。 李国安建议,公共交通建设不仅要解决北京当前的出行难,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以及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交通应急预案。 对于如何加强21世纪首都现代化公交建设,李国安提出一整套建议:用现代化手段管控城市交通,实现市内等公交车不超过5分钟;全市实现地铁公交刷卡月票、联票和站台自动售票一体化;在全市所有站台设立电子屏幕,使乘客知道下一班次车辆所在位置和到达时间;城市交通建设投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实现北京城8区之间最远的两点旅行不超过一个小时,是完全可能的。”对于未来,李国安满怀希望。 郭永运代表——— 郭永运代表:我觉得北京的堵车同城市规划很有关系。听说最近北京整体规划修编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理念,我觉得这比“摊大饼”有道理多了。北京交通问题的解决光靠修环线路是不够的。路网加密是一种方法,但这远远解决不了现有问题,还要进行城市功能调整和分流。布局不合理,就人为地增加了流量,北京的路也就更堵了。 王晶代表——— 王晶代表:经常在北京听到“交通应急”这个词,这其实也是被动管理的典型形式。这说明北京的交通管理理念还停留在“管”上而不是“服务”上。希望北京加快更新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技术,同时更在交通管理观念上有所突破,多增加一些科学精神。其实,观念的更新往往更能让现代化的设施发挥功能。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吕诺 张舵 邱红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