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厂家、经销商愿意不愿意“直面”清淡车市(根据记者上周从几家汽车厂家探到的消息,7月份轿车市场的销售可能比6月份还要差),眼下的市场的确是一个“疲软”的市场。而这个“疲软”的市场,弄得置身这个“游戏场”的人也是神经兮兮,异常敏感而脆弱。
一类“神经脆弱”的人是厂家主管销售工作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上周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几家轿车厂家的销售负责人,简单地寒暄之后,记者照例问到了7月
份的销售情况怎么样,这时这类人的集体“神经脆弱症”(因为记者在每一个人那里碰到的情况几乎都一样)就体现出来了,先是从对方那里传来一阵轻轻的干笑声,接着是马上“反问”记者了解到的其他厂家的情况怎么样,再接着就是“一声叹息”:“哎,现在市场不好做啊!”很显然,这种“一笑、二问、三叹”的无意识集体反应,表现出的是企业销售负责人面临的种种巨大压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这些销售负责人的“对外反应”已经变得异常“脆弱”了。 另一类“神经脆弱”的人是天天与汽车行业“打交道”的人,特别是跑汽车新闻的记者。在疲软的市场状态下,这部分人的神经不仅被磨练得“脆弱”,而且还特别“敏感”。例如,最近几个月媒体记者们“看”得入眼的新闻总是哪款产品降价了,或者是某个厂家又要生产某款新产品的传言。由于有了这种取向,现在北京不少汽车记者每天就泡到汽车市场上等着抢发某个车型降价的新闻,其“职业精神”堪与香港的“狗仔队”一比了。这样的结果是一旦行业真发生了某件不是降价的新闻,不少记者反而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如上周有记者打探到奇瑞和华晨金杯合资组建了一家零部件采购企业,在没有采访当事方的情况下就在媒体上发布了奇瑞和华晨金杯将开展全面甚至资本层面合作的所谓“爆炸性”新闻。奇瑞和华晨金杯会全面合作吗?仔细想一下,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但记者为何就会发挥“无限”联想,以至于得出双方要全面合作的结论呢?看来,这都是汽车市场最近有些不正常带来的后果:记者们太过于敏感,动不动就要犯“小题大作”的错误。(朱中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