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投资14亿多元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一些人手里竟被搞得资不抵债。根据国务院重组方案,企业又起死回生。看———
刚刚过去的2001年,也是新的中国重汽集团成立的第一年,也是企业起死回生的一年。“起死回生”,一个意味着巨大危险的成语,包含了艰难的奋斗,也概括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死的威胁
当现任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第一次走进重汽大门时,几千名静坐的工人与他默默相对。工人们要的,是拖欠了10个月的工资,更有甚者,已经有13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了。
那时候,重汽车间停产,人心惶惶。上至集团公司领导,下至普通职工,都在想办法各自逃生。技术人员大量流失,正在办调离手续的就有几百人。
中央调查组调查的结果是重汽集团总负债138亿元,总资产负债率高达128%。马纯济董事长说:“重汽在济南市创下了计划单列企业四个第一:欠税第一、欠银行债务利息第一、欠职工工资第一、欠交养老保险金第一。就这么个状态,已经具备了死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让这样一个企业再去研究发展问题。”
重汽是我国重型汽车的摇篮,第一辆国产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就诞生在这里,黄河、红岩、延安等重型车曾经为国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重汽突然由盛转衰,给12万职工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痛,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汽的衰落也显现出了清晰的脉络。为了解决汽车工业“缺重”的问题,重汽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产品。并以斯太尔项目为纽带,将陕汽、川汽和济汽三个重型汽车生产基地联合起来,成立了“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那时候的重汽,是名副其实的“汽老总”。虽然斯太尔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在国内还是最先进的。无论是作为投资方的国家,还是重汽集团自己,都把产品升级、结构升级的希望寄托在斯太尔上。
斯太尔项目在欢呼声中上马了。问题也很快暴露出来了:产品批量小,配件最大运输半径长达6000公里,每台车仅包装和运输费用,就要耗费2万元。总成互供半径太大,生产组织困难,不少企业只好选择了就地再建厂解决配件问题,结果导致了大量重复建设,投资不断增加,总概算由最初的3.5亿元,追加到14.4亿元,原计划1990年建成的工期,被拖到了1993年4月。成本高,又形不成规模,致使斯太尔产品定价偏高,市场难以接受。为了追求统计数字上的“好看”,重汽坚持生产,形成了大量积压,数量几乎相当于全年的产量。为了解决积压问题,又在销售上“想办法”————象征性付一点押金就可以提车,大量欠款成了死账。生产需要资金,就把重汽财务公司变成“企业银行”,高息融资,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企业陷入了全面瘫痪。
还有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的冲突,重大决策失误等等,管理方式、公司机制等种种问题一齐爆发,将重汽逼到了崩溃的边缘。用重汽公司总经理孙建设的话来说,重汽的衰落是“天灾人祸兼备,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人’上。”
从理论上讲,这样的企业是“该死”的。但是,在这个虚弱的巨人背后,有遍布全国的近百家子公司,还有数不清的“孙”公司,有12万职工,还有国家几十年来的投资,还有我国重型汽车发展的需要。所以,重汽“不能死”。1999年下半年,重汽开始了重组准备。
2000年7月,国务院第74次总理办公会决定,对重汽进行战略性重组,将重汽的核心和主体部门保留中国重汽的称号,划归山东省管理,并给予了核销债务、减员分流、财政补贴等一系列重大优惠政策支持。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生的努力
新领导班子的任务就是要让重汽“活”过来。他们将问题归结为两句话:债多人多,机制死、销售死、产品死。关于生的希望,却总结了十条之多:上下求生的欲望强烈,有一定的生产开发基础,斯太尔车型相对先进,市场网络已经建立,有国家级的重型汽车技术中心,“中国重汽”牌子还有价值,有一批业务骨干等等。问题和优势一比,“优势大于劣势”。
接下来的,是统一认识,稳定情绪,争取和落实重组的优惠政策。
首先分流48000人,使职工人数减少到25000人。机关从1100人减少到216人。
接着主抓市场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把17个销售公司合并成11个。调整营销政策,以回款为基本数据衡量销售人员的业绩,调整和调动销售人员卖车和回款积极性。
启动市场拉动生产,按市场要求,以销定产,按订单装车,向零库存迈进。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让30多家配套厂进入重汽。在重汽集团党家庄车间里,记者看到,斯太尔牵引车的风挡玻璃上清楚地写着用户的所在地和编号。严格管理资金,资金周转降至83天。
采用公开招标低价采购后,招标部分成本降低15%,加之物流改革,年可节约资金6亿元。
进行技术创新和对外合作。恢复与斯太尔公司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与沃尔沃公司的合作谈判积极进行。
这一年,重汽花了相当的精力和财力解决历史包袱,补交了全部的欠缴养老保险费,补发离休人员工资9000多万元,还职工集资债券、职工医药费等欠款共计1亿多元,还斯太尔项目款5000万元。200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多元,销售各种车辆10539辆,其中重型汽车7898辆,重型汽车销量达到全国第三位,各项指标的增长均在90%以上,实现了当期盈亏持平。
一年过去了,重汽起死回生了。
“不允许我们再有任何失误”
失败给了重汽人刻骨铭心的教训,经历过那段噩梦,人们对当时的痛苦记忆犹新。在重汽,听到比较多的,是“能不能把自己的老毛病真正改掉”,“要自己战胜自己”。
现在重汽的发展,用马纯济的话来讲,就是“不允许我们再有任何失误,再错就只有死路一条。”
“知耻近乎勇”,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发展。政府的支持给了重汽起死回生的机会,发展却只能靠自己。
重汽新生之初,制定了“一年持平,两年盈利,三年发展”的目标。一年持平已经达到,今年的任务,该是盈利了。
面对新的形势,重汽提出了今年的主要目标:产销各种车辆确保1.3万辆,争取1.5万辆,销售收入确保80亿元,争取10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
重汽“十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技术优势,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整车,带动零部件,做足“重”的文章,实现“特”的发展。在整车生产上确立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提升斯太尔技术,坚定不移地抓好产品向上向下延伸,拓宽产品市场领域,坚定不移地抓好对外合作,占领技术制高点。
按照这一思路,重汽将建立四个平台:通过合资合作,形成当代先进水平的重型汽车平台、提升后的中高档重型汽车平台、斯太尔基本型汽车平台和中重型汽车平台。
今年重汽将实现三个转变:从适应市场转变为经营市场,以直销为主转向代销商和改装厂联手销售为主,营销从销车为主转变为营销管理、监督服务为主。实现营销工作的创新,重点实施营销网络建设。
今年投放市场的产品将充分体现差异化。斯太尔FL系列全面上市;推出新款新内饰、半高顶、高顶驾驶室;欧1排放发动机;美驰单级减速桥等60多种新车型;批量生产8×8军车、420马力大功率牵引车、30吨自卸车等新产品。
“还得咬牙过日子”
重汽去年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不过,这个速度是建立在太小的基数上的,虽然产销翻了一番,也还只能算是恢复性增长。摆在重汽面前的压力依然不小。
首先是产品问题。虽然重汽在全国重型汽车销量中位居第三,但总的市场份额却只有5%,和排名前两位的一汽、东风不可同日而语。重汽总经理孙建设很清楚,5%是个非常脆弱的数字,稍一松劲就会掉下去。在15吨以上的重型车市场中重汽占42%、在20吨以上市场占80%的份额,但70%以上的重型车集中在8—12吨档次,这一领域,重汽恰好是空白。重汽提出“产品向上向下延伸”应该是出于这个考虑。重型车竞争的核心在技术,要提升技术水平,必然要加大投入,这是摆在重汽面前的现实问题。
重汽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上面有一汽、东风的重压,往下看,春兰、北汽福田、西南铁马几个“小兄弟”已渐成气候,无论是“老大哥”还是“小兄弟”,都来者不善,还有原来同属老重汽旗下的两个难兄难弟————陕汽和川汽,应该说,重汽的对手更多更强了。
还有,历史遗留问题必须继续解决。2001年,不少欠款还要继续补发,还有23亿银行债务。重汽要逐步还款,要讲信誉讲发展,要实现目标,的确还有不少的难题。
与沃尔沃合作的问题,至今仍在进行中,如何对内对外合作,还是重汽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董事长马纯济对此表示:“问题依然很多,还得咬着牙过日子,但是前途还是光明的。”(作者:姜范)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