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新闻聚焦 |
| 蒸蒸日上的皮卡车,一连几年产销增长率都超过30%,是汽车产品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车种之一。正是由于这种快速发展,形成了被业内人士称为“排浪式”的竞争,而且一起步就异常激烈。 中国皮卡车的三次竞争 国内最早瞄准皮卡技术,研制和生产皮卡车是80年代末。当时在产品定名上还没有与国际接轨,许多地方称其为“的上头”、“小客货”、“半截美”等。到1993年随着几个主要应卡品牌小批量投币,不少人又称为“轿卡”,称皮卡(Pickup)是90年代中期以后。 在名称演绎的同时,皮卡产品也波浪式地走过了强——弱——强的三轮程度不同的竞争,且较强的第三次竞争目前仍在继续。 第一轮应卡竞争是从1992年底起到1993年底,全国至少有18家企业上马皮卡。1993年的广州中国汽车展销会上,参展的皮卡车约10个品牌近50辆车,是所有参展车种中最多的产品,这对刚刚兴起的中国皮卡无疑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但好景不长,到1994年下半年,应卡降价风使这一产品在市场中保存下来仅有四五个品牌。 消沉过后,1996年初又有一些皮卡新品牌出现在市场。全国各地又有八九个企业,或新建皮卡项目,或转产皮卡。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集团的应卡车也把产品推向市场,皮卡大战又烽烟陡起。但短暂几个回合后,市场上的皮卡品牌又少了许多。 第三轮竞争当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的,与前两轮竞争不同的是,一些靠农用车发展起来的企业,也开始挤上皮卡这座独木桥。这轮竞争其程度强且持续时间长,目前初步统计约有十七八个皮卡品牌在参与竞争。一些新增厂点靠与老皮卡企业联营办厂的形式在生产皮卡;一些老皮卡企业以销地产的形式装配应卡;还有的皮卡厂家靠兼并、合资合作等形式也增设新生产厂点。此外,几家大汽车集团也加盟发卡生产,东风公司、跃进集团和北汽福田、黑豹集团、江苏泰兴等等的应卡,也正在和将在皮卡市场中一露身手。 结合皮卡车的几次竞争,行业分析家们冷静观察后指出,中国的皮卡由于受消费观念和用车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可能在今后短期内不会像美国、泰国那样为广大客户所普遍使用,购车者仍会是特定客户群,在很大程度上其还将扮演缝隙产品的角色。从粗略的定量上分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或用车环境方面的变化,今明两年皮卡车的市场需求量每年不会超过百万辆。兼并重组是 降温的良药 目前就实际产能而言,国内主要几家皮卡企业的整体产能已达30万辆;而去年全国产销仅为5万辆,加上其它正在建设的皮卡企业,中国皮卡市场已属拥挤不堪。有关专家指出这种“高烧不退”的危害有三: 一、众多皮卡品牌挤市场,市场没有真正做大,却使骨干企业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皮卡竞争主要以价格战为主,价格是成本的体现,成本和产量、技术装备高低有直接关联。高技术装备的企业,其制造成本往往要高,由于竞争的不规范,骨干企业的产量难以提升。田野皮卡“八五”时期经国家批准建设年产5万辆皮卡车的新厂区,建设标准当属一流,但目前月产量最多仅达1000余辆,能力大大放空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上“怎么卖的方法都用,什么价钱的皮卡都有”。 二、生产皮卡的技术模仿多于创新。较早从事皮卡生产的企业,开始研制皮卡无不举全企业之力,以引进国际先进产品技术生产皮卡,引进技术都是成熟技术。而现在应卡品牌多了,不少的产品是模仿早期国内皮卡技术,投入少,产品开发费用低,产品技术令人忧虑。 三、新兴的应卡品牌配套件供应,把好质量关是关键。较早生产的皮卡大都通过SKD、CKD形式,边生产边消化技术逐步提高国产化,配套件选择慎之又慎,以确保产品质量。现在有些品牌为竞争,仓促上阵,配套件质量难以优中选优,产品质量往往鱼龙混杂,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皮卡整车企业的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对皮卡车的良性发育和上规模经济没有好处。20多家生产5万辆与几家生产5万辆,绝不是同一意义上的排列组合。面对WTO,皮卡企业界急需资产的重组和产品的合作来降降温,否则,谁都不好发展。苏兰生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主编信箱 | |||||||||||||||||||||||||||||||||||||||||||||||||||||||||||||||||||||||||||||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新闻聚焦 |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