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新闻聚焦 |
| 世纪回顾 1958年2月13日,毛主席视察第一汽车制造厂时,观看解放牌汽车下线。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隆重奠基典礼,李岚清等六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抬着刻有毛主席题词的白玉基石进入会场。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颇不平凡的道路。下面是我们独家选出整整一个世纪当中,中国汽车业界十大事件并予以点评,既是对前人的追思与怀念,也是对21世纪汽车界同仁的鼓舞与激励。 一、1931年5月,在张学良先生的支持下,辽宁迫击炮厂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民生牌”75型载重(1·8吨)汽车。 点评:中国人自己试制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东北国土即将沦陷之际,它的最大功效是参加了在上海的三次展览和两次游行,以此唤醒饱受苦难的同胞。可是,一辆普通的载重汽车,怎能承载一个受压迫民族的历史重负! 二、1956年7月14日8时,吉林长春,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依次驶下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点评:新中国诞生之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第一汽车厂的建设被列为苏联援建的大型项目之一,是政府和人民的明智之举。正是:解放的国家、解放的人民,共同打造“解放牌”汽车。 三、1975年7月1日,在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系列的第一个基本车型———2·5吨越野车正式投产。 点评:车名带着“文革”的烙印,车型有着“备战”的痕迹————即使在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年代里,汽车工业也在不断地摸索、前行。 四、1984年1月15日,首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美合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业,生产当时的美国汽车公司切诺基XJ系列4轮驱动越野车。 点评:整车企业较大规模地引入外资,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全面开放。紧随北京吉普之后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轿车项目,南京依维柯、江铃、庆铃、金杯等轻型车项目的成功,使合资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1994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部、到目前为止也是中国唯一一部产业政策———《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点评:产业政策的出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正如国务院在印发这一政策的通知中指出的:“汽车工业是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其现状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它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不可低估。但是,产业政策诞生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消费政策不配套及认识上的局限等原因,产业政策也需要补充、完善。 六、1996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取消地方限制经济型轿车使用意见》的通知。 点评: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各地方、各部门依然我行我素,对经济型轿车的限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百姓望车兴叹,企业开工不足,国家急于启动消费的计划难以兑现。难怪有专家指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直接关乎中央政府的权威,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 七、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法合资广州标致轿车项目陷入困境,最后双方不得不结束长达十年之久的“婚姻”。 点评:作为最早的中外合资汽车项目之一,广州标致“失利”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中法双方悲欢离合的故事当中,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合资并非包治百病,中外合资合作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更为可怕的是,当初政策设计中“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思路,并没有起到当初的效果。值得整个行业引以深思。 八、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德国大众、日本本田、美国通用等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大兴销售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规范。 点评:随着一批中外合资轿车品牌专卖店的建立,中国汽车销售体系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国有大型汽车销售企业陷入困境、有形汽车市场的境遇每况愈下、民营企业规模不够、生产企业销售力量独木难支……跨国公司销售体系的调整显然是大举进军中国汽车市场的前奏:国外汽车公司的争夺战已然全面打响。 九、1996年,中国摩托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 点评: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是摩托车产量上的大国,并不是强国。摩托车行业普遍存在的技术含量低、开发能力差、相互抄袭,市场环境混乱、假冒伪劣猖獗、无序竞争,出口竞争能力差等诸多弊病,阻碍着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 十、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首次超过200万辆。 点评:世纪末,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汽车产量在1971年、1988年、1992年和2000年分别突破10万辆、50万辆、100万辆和200万辆。但是,一百多家汽车制造企业,仅仅生产200万辆汽车,令人汗颜的纪录也将被带入新的世纪。 入关悬念 2000年12月12日,赛欧下线,引发了无数中国人对家庭轿车的新梦想。 当人类已经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我们深深感到中国汽车工业的脚步非常沉重,再将其简简单单地形容为“任重道远”是不够的,因为它实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悬念。悬念之一:关税降低,国产汽车能“抗”得住吗? 今年,我国就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之后,我国进口汽车关税下降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具体地说,从2001年开始,关税每年降多少?哪一年降到其他世贸组织国家认可的程度?至关重要的是,在此期间,我国汽车工业是否能够抓住最后的机遇,顶住压力,使国产车依然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过高的进口关税,至今还是国产汽车竞争乏力的保护伞,至今还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落后的温床。去掉保护,撤走“温床”,让国产汽车真正在国际汽车市场的大舞台上经风雨、见世面也是当务之急。悬念之二:外资纷纷涌入,中国汽车企业“抗”得住吗? 截止目前,国际上最主要的汽车集团都已“染指”中国汽车工业,虽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在整车合资企业当中,中方所占股比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低于50%),但由于合资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和服务方式大多源于外方,中方常常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扩大,人们需要更多的车型、需要更好的服务,这种矛盾愈加突出。另外,跨国公司还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如果企业发展需要继续追加投资的话,原本负担沉重的中方股东是否能够“陪”老外玩下去?陪不下去该怎么办?悬念之三:汽车市场能不能够由乱到治? 在全年产销汽车200万辆、产销摩托车1000万辆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产品价格混乱、假冒伪劣猖獗、服务意识淡漠等等问题十分突出。如何规范、治理、整顿汽车市场,不仅是汽车、摩托车(包括零部件)厂家和商家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政府和社会份内的事情,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的市场行为,不仅推动汽车工业的进步,也将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悬念之四:汽车何时才能轻松上路? 汽车消费环境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汽车工业的前途。为保证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得以发展,国家一直致力于汽车消费环境的治理与改善,但由于利益分配上的原因,效果并不明显。如果不下“猛药”、不从党纪国法的高度对待各地方、各部门对经济型汽车的歧视与限制,放任其互为壁垒的短视做法,中国汽车工业将难有作为。悬念之五:汽车工业产业重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上汽、一汽和东风三个“太子”能不能扶得起来? 治理“散、乱、低、慢”是汽车行业喊了多年的口号,雷声大、雨点小。政府调控不得力,企业行为不迫切。特别是被政府有关部门确立支持的上汽、一汽和东风三个“太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集团化进程缓慢,集团化运行水平低下,制约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如果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还不如放开手脚,自由竞争,放眼全球硕果仅存的十来家汽车集团,哪一个是被国家保护而壮大的?悬念之六: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之路行不行得通? 自主开发、自有知识产权是一家汽车公司赖以生存的法宝,也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体现。在我国,一个是以一汽红旗轿车为代表的,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品牌;另一个是刚刚问世的沈阳金客中华轿车,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开发,力创民族品牌。究竟哪一条路走得更好,需要假以时日的考验。但是,以丧失自己开发能力的合作不能不让我们引以深思。悬念之七:借助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中国汽车工业是否能够有所作为?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地球几乎变成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村落。今天,我们几乎可以同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公司一道,共同享有许多先进的汽车技术,中国汽车工业能否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服务网络等方面迎头赶上,这点还有待市场检验。 悬念之八:民营企业的快车到底还能走多快、走多远? 上个世纪末,民营汽车企业全面出击汽车及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各个领域,成为整个行业的一道靓丽风景。新世纪中,在国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有利形势下,民营汽车企业如何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摆脱低价位恶性竞争,摆脱简单模仿、粗制滥造,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国外汽车公司成功的经验,民营汽车企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悬念之九: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真的不堪一击吗? 一提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行业内外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说:汽车零部件工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重压之下,汽车零部件工业“有戏”还是“没戏”,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是那些具备一定的新产品开发实力,可以为多个厂家多种车型配套、与国际知名零部件公司有合资合作关系的企业,理应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悬念之十:摩托车工业是否能够圆一个“强国梦”?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摩托车工业已经在生产规模上、在零部件基础工业上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在市场开发与售后服务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只是在新产品开发上、在国际市场开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与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正视自己,扬长避短,取得突破,是整个摩托车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本报编辑部)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主编信箱 | |||||||||||||||||||||||||||||||||||||||||||||||||||||||||||||||||||||||||||||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新闻聚焦 |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