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型:日产350Z Coupe
    售价:国内 58.2万
    上市时间:国内 2006年9月
    优点:六速手排+280匹+后轮驱动,一款日渐珍贵稀缺的纯粹日系性能跑车
    缺点:除去稍高的价格,一切几乎完美

    车型资料:参数配置 车型简介 销售信息 企业网站

 

  文/包腾锦 图/Ultrbo 倪志刚

  Joey喜欢管这部日系纯种跑车为Fairlady(君子如若好色,中文大可理解为窈窕淑女)。我已经沦落为Fairlady的裙下之丞,从现在开始我对风险投资和彩票产生了一些兴趣。如此的转变,也许仅仅是因为一条裙子可以改变了一个男人一生的轨迹。

   沉迷
  

   左右30度以内的转向尚不是问题,但是一旦超越这个转向范围,我必须摆动腰部来带动头部的转动。譬如身后有人跟我搭讪,我需要作一个放慢节拍的“向后转”。此外上下方向的晃动也有些问题,不过这样我可以始终微收下颌同人交流,也许旁人会觉得这样很酷

  酷,其实是一种错觉,如同杰伦因为斗鸡眼表现出来的漫不经心差不多是相仿的,这样的杰伦相当酷。漂移的时候脸部向一边微侧,一方面是为配合托着下颌的手掌,一方面是出于生理机能的限制,这样可以更好的瞄准Apex点。而且杰伦是左右眼及Apex点三点一线,而常人需要两眼聚焦于Apex点,也许这就是杰伦在秋名山创造不败神话的理由。缺陷,在很多时候成全了完美。

  我的颈部从几天前便开始酸疼。确切说是从某天清晨醒来的时候才察觉,当初以为是落枕。可是具体症状又不同与落枕,细一想同前几夜开的那架280匹马力的后驱跑车有车,看来是G值惹的麻烦。G在很多场合都让人兴奋。

  280匹的马力可以轻易让后轮失去附着力,这是一种最本能的漂移方法,土屋称之为“Power Over”,将方向打至左/有死点,当然为了保护转向结构应该稍留点空隙,然后大脚油门,快速抬开离合,车辆便让以前轮为轴,顺利完成原地180度。而此时强加于颈部的强大横向G力已经对我长期缺乏运动的上半身构成威胁。另外Brembo卡钳带来迅速有效的制动,同样强大的减速G值也让我的颈部在纵向受力方向承受着陌生的压力。但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350Z每转一圈,车外的小女朋友们便会惊叫一声。现在已经不是当年,杰伦让每一位女孩子都深刻认识到会不会漂移直接影响男人帅的程度。

  假如你的脖子没有感觉到酸疼,别告诉我你已经深入透彻的去试驾并了解一款280匹马力的后驱跑车。而我已经开始沉溺于这个游戏,这是我近半年来第四次接触这部纯粹的日系纯种跑车。

  其实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也跟大数人一样唯马力是论,一部车有多牛的评定标准是有多少匹马在拉。假如是诸如1001匹马力的布加迪,那已脱离“牛”的定义范畴,那近乎于一个神话;后来在我自以为懂事的时候,我总是同旁人倾诉大马力的铺张,浪费,无趣,我说我喜欢强调操控的小型车,象206 RC这样的小钢炮;不过我现在再度爱上大马力,甚至些许有些沉溺。没有感同身受,就不会有话语权。

  二环的召唤

     要珍惜和350Z的每分每秒,所以站在350Z旁边喝着口乐,啃着汉堡,双目却不曾离开Z的性感身板。尽管视线外并非是海岸,而是四环熙熙攘攘的车流,于我这是一种幸福,大多数的双门Copue并不是一种炫耀的资本,而是男人的一种情节。这个时刻跑车才是跑车。重新启动350Z的VQ 35 V6引擎,音线饱满而不失细腻,握着手感极佳的方向盘一头扎入车流渐少的四环,再至二环,这部双门2座跑车出乎意料的纯种,从头至尾的重手重脚及硬邦邦的感觉一直是我所推崇的,跑车本该如此。日产自放弃性能路线后,几乎所有的车都变得没有丝毫的操控乐趣,唯独座下这部350Z。

  听见了二环的声声呼唤,结果是以法定的速度跑了大半个二环。VW那些带T的机器挑衅着在我面前呼啸而过,我却宁愿安安静静的去分享一些,尽管这样有辱Z的名誉,但偶尔对于创造和谐的交通环境还是应该作出适当的表率。

  我想起频繁踩离合的时候,我的左脚在发抖。350Z提醒我,驾驶一款真正的大马力跑车并不是如你想象般轻松。

  遗失的纯粹

     现代的超级跑车已经越来越无聊,如果你也是这么认为的,证明你也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家伙。车厂是不会考虑你的情绪。纯粹的性能车已经没有太大的市场,所以全球的性能车型都已经变得很好操控,尽管大马力仍旧是基本方针,甚至变本加厉。可实际上现在的一部V8跑车远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0T车型要好操控得多它们变得非常宽容,可以任你肆意的耍弄,只要不过分一大堆的电子系统足可以保证你的安全,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驾驶的原始乐趣。350Z其实还算纯粹,因为每个媒体同行从车上下来都在杞人忧天,这车日常驾驶会不会很受罪?这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也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支持日渐奇缺的纯种是一种责任,我们非常需要有态度的车厂,就象消费者需要有态度的媒体一样强烈。

  已经不止一次跟朋友聊起日系跑车,也一直在感怀没有开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系跑车将会是人生一个很大的遗憾,那个唯马力操控至上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漂移王者

 

     《速度与激情3》:向《头文字D》叫板

  视频:钱嘉乐自导自演350Z漂移短篇

  为什么说一去将不再复返。06年去日本公办试车的时候,在书店发现所有的日本媒体纷纷在悼念那些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那些大马力后驱跑车,然后是欧美媒体,然后是中国的本土媒体。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怀念?因为这些经典的跑车虽然早已停产,但却一直活跃在二手市场,直到现在差不多已是10多年的时间,它们已经正式步入了生命的晚年。这意味着真正的离去。我不知道创办了D1漂移大赛的土屋有没有类似的感慨,现在他把漂移运动推广了全球,可是市场上却已经找不着太多可以用来漂移的产品,难道S13,S14可以甩到世纪末吗?

  350Z的复产是Nissan留给我们唯一的希望。大马力,后驱,没有太多的电子系统干预,而且在国际市场的售价同欧系跑车比起来依旧算廉价。350Z无疑是现存的珍品,因为奇缺而愈发珍贵。也无疑接过了前辈车型的衣钵,正式晋升为新世纪的漂移王者。

  前段时间,钱嘉乐自导自演为香港“漂移横行”拍摄的十分钟电影短片采用的车型也是350Z。《东京漂移》也差不多便是一部350Z的广告片,若要拍漂移题材的影片,350Z又怎么可能或缺?在这部影片中,除了Z本身,连引擎盖下的VQ 35也再度提升。故事的最末,为了符合好莱坞的特色,主角换上了一部老款野马,只不过所用的引擎却是VQ 35,一款连续十年被评为最佳引擎的自然吸气汽油发动机。大美国的电影哲学使得VQ35的神话再度提纯。

 ·试驾图集 金港首次试驾


NISSAN在1969年发表第一款Z系列跑车Fairlady Z S30(北美市场为240Z),它给当时汽车界带来变革。目前的350Z已是第五代产品

Z系列成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跑車之一,无论从实际的市场销售还是性能指数来讲都是如此。350Z自02年夏天上市以来,全球销量已突破10万

Power Over是大马力后驱车最本能的漂移方法

源自于两轮公路摩托的仪表盘设计简洁纯粹,透露着坚决的性能渴求

第五代350Z有着深具巧思的高质感设计风格,从这个造型独特的车门把手可见一斑

35年的发展演进,350Z产品研发更可说是愈臻完美

金色的大鲍鱼制动卡钳并不仅仅是带上视觉上的冲击,更可让你获得更为延迟的弯前制动

庆幸的是引进国内销售的350Z坚决保留了手排六速变速箱,而并非五速手自排一体式

创办了D1漂移大赛的土屋也会有我们一样的感慨:S13,S14能甩到世纪末吗
 

 ·男人应该拥有一部双门跑车

   以单一车型而成为一个汽车公司的象征是很难得的事情,Z系列跑车便是这样一部车型。从1969年至今,Z系列跑车全球保有量已经超过120万台,各地的Z车迷纷纷在网络自发搭建区域性的Z车迷会,来一同探讨Z的一切。NISSAN的Z系列跑车无论在哪个时代在每个Z车迷的心中拥有同等的地位。2002年夏天复产的350Z是在去年9月进入中国,58.2万的市场定价将竞争对手锁定为BMW Z4,AUDI TT,Porsche Boxster入门款。如果你所期望的一款可以用来玩的跑车,350Z自然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在价格方面稍微有点高,但关闭VDC你便可以练习象拓海那样的漂移技术。

   试这部车,我并不希望告诉你它有多大的马力,它有多么让人失魂的驾驶乐趣。我只是想告诉你我喜欢这样的风格,还有它所强调的简单与纯粹。双门跑车并不单单是炫耀的资本,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种情怀。一部经典的跑车是每个男人的Dream Car。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部跑车,但我希望每个男人都应该保留一份拥有双门跑车的情怀与渴求。

 Z系列跑车车型发展史



·Z-Car车型进化

日产Z系列跑车在其三十多年的历史中追随着日产汽车公司创造了辉煌,经历了挫折,忍受了沉寂,并最终重归辉煌。这不是一辆车的故事,而是一个汽车品牌寻求其精神和灵魂的的传奇 ...更多  

·金港首次试驾

虽然拥有长达37年的历史,,但作为日产车的精髓,Z系列跑车的核心却始终未变。就如同生物界的DNA一样,家族的演变并不会改变自身最本质的特征,NISSAN 350Z“为跑而生”的DNA从未改变...更多

 试车Blog/视频


以法定速度跑了大半个二环,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去分享一些。尽管有辱Z的名誉,但偶尔对于创造和谐的交通环境还是应该作出适当的表率。我想起频繁踩离合的时候,我的左脚在发抖。350Z提醒...更多

虽然舒适性不是它的取向,但确实是款好玩的跑车,不需要任何改装,强大的扭矩输出便可以轻松让后轮挣脱柏油路面的束缚。所以关闭ESP后,不仅方向盘,油门的推放也可以...视频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