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正文

年考探歌:月均万辆只是因为大众LOGO吗?

年考探歌:月均万辆只是因为大众LOGO吗?
2020-01-22 09:00:29 车云网

  一汽大众的T-ROC探歌,刚上市的时候并非“一致被看好”,更别提“成为爆款”了。然而上市一年多下来,探歌的成绩却很不错。有人说,这纯粹是因为大众的LOGO。果真如此吗?

年考探歌:月均万辆只是因为大众LOGO吗?

  [年考成绩点评]

  成绩总评:优

  探歌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11月这一整年,累计销量是12.57万辆,月均超过了1万辆。

  对于一款大众SUV来说,这个成绩似乎不算什么。毕竟像途观这样的车,曾经是动辄年销量过30万辆的。

  但是探歌毕竟不是途观。

  探歌的车身比较低矮,看上去更像是一款跨界车。市面上不乏类似产品,但月销能过万的极少(只有逍客一款,但从原型车来看T-ROC与逍客并不算一类车)。

  探歌的尺寸也不大。即便是经过加长,它的车长也刚刚突破4.3米。如果按欧洲原版标轴版车型来看,它4.2米出头的车长甚至会被“误认为”是“小型SUV”——目前国内市场,车长超过4.3米的小型SUV已比比皆是。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探歌是不擅长“冲量”的。所以可以说,探歌目前获得的这个销售水平,或多或少有点超预期。

  横向比的话,探歌并没有特别针锋相对的对手。按照血统看,途岳跟它属于“性格迥异的一奶同胞”——三大件完全一样,设计定位却完全不同。按理说,途岳“小途昂”的设计定位,空间实用性等很多方面都优于探歌,在市场销售层面应该能比探歌更适合“冲量”才对。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两款车的销量不相伯仲。

  血统接近的车型还有斯柯达的柯珞克,但由于品牌不同,没有可比性——探歌的销量大致是柯珞克的三到四倍。

  “大众家族外”与探歌最接近的产品,是丰田的奕泽和C-HR。它们的目标群体重叠性很高,也都是小尺寸配多连杆悬挂,品牌力、品质感等也都很好。但结果是,奕泽和C-HR加起来的销量,也比不了探歌。

  因此横向比起来,探歌基本上除了没有“撼动”这一领域的“传统冠军”逍客的地位以外,该做到的基本都做到了。这样的成绩,得个“优”也算是名至实归。

年考探歌:月均万辆只是因为大众LOGO吗?

  [年考车型点评]

  探歌的真实定位

  探歌到底算“小型SUV”还是“紧凑型SUV”?这个在其上市之初是颇具争议的。很多人认为官方将其归类为“紧凑型SUV”存在“忽悠嫌疑”。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呢?

  以过去的视角看大众,像高尔夫、途观、途安、嘉旅等等,都属于一个平台的车型,即所谓PQ35,或者后来所说的MQB。但其实发展到现在,这些车在平台上还是有所分割的。例如高尔夫就归到MQB A1,而途观则归属到MQB A2平台。

  也就是说,高尔夫和途观,虽然都属于MQB的A级平台,但级别上还是稍稍有些不同的。后者可以算比前者高个半级。

  探歌、途岳,就属于MQB A1平台,也就是与新一代高尔夫是共享平台的车型。探岳则属于MQB A2平台,也就是与途观共享平台的车型。

  如果用中文名来说它们的定位级别,探岳和途观L都属于紧凑级SUV,只不过途观L更大,可以算是“大紧凑级”。探歌也可以算紧凑级,只不过由于尺寸小,它更适合归类到“小紧凑级”。

  当然,这二者的区别也不仅仅只是“大”和“小”。在品质、性能、安全等很多方面也是有区别的。即所谓“差半个级别”。

年考探歌:月均万辆只是因为大众LOGO吗?

  恰到好处的加长,避免了对探歌定位的“误解”

  很多人反感加长,但如果探歌引进却没加长,肯定不会有这个结果。倒不是说中国消费者多么喜欢大,而是如果不加长的话,大多数人会对探歌的定位产生误解。即前面所说的,会把它归类到小型SUV。如果这样归类的话,探歌的性价比就无从谈起了。

  海外版的T-ROC车长只有4234mm,甚至比高尔夫这样的同平台两厢轿车还要“紧凑”。这是一款典型地、纯粹针对欧洲市场的产品。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这样的车型都不可能受欢迎。

  然而恰到好处地加长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加长不仅没有让探歌的“比例失调”,相反却让它看上去更顺畅,更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审美。

  或者这么比喻:在德国,你很难把T-ROC与逍客等同起来看,因为它们的车长、比例各方面都完全不同,根本就算不上一类车。而在国内,把探歌和逍客摆在一起,就变得很“针锋相对”了——都是跨界、都是年轻运动,尺寸看上去也相当——逍客车身更长但探歌轴距更长,所以视觉效果探歌并不吃亏。

  这很关键。因为事实证明,逍客这样的车,是可以成为主流的。

  最后的结果:很好的平衡了年轻化与实用

  年轻化和实用性之间,算是一对矛盾体。

  所谓年轻化,其实并不见得真要多运动,而是在造型上不再那么“正经”、“主流”。也就是说,像途岳这样看起来很主流的车,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其实是“不喜欢”的。

  然而为了年轻化,常常又得牺牲一些东西,比如空间、装载力。很多轿跑型的车,无论是轿车还是SUV,都有不少年轻人喜欢。但与此同时,真正做出选择时,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因为纠结而放弃——买了,后排坐着不舒服,总归是有点顾虑的。毕竟现阶段,对于主流家庭、主流购车群体来说,车还是个“大件”,不能随随便便“喜欢就买”。

  所以我们会发现,像C-HR、奕泽,乃至马自达CX-4这些在设计上特别有眼缘,而且驾驶层面素质都很不错的车,它的实际销量都很难“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兼顾”方面有点太不讲究了——它们甚至都不能按照标准的5座车来看待。

  逍客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没有这么突出——虽然它卖得很好,但对其后排不满的人同样大有人在。

  探歌,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加长”,却把这个矛盾解决得很好。

  感官层面,探歌肯定不是哪一种“老一套”。它的营销、宣传、定位各方面,也是瞄向了年轻群体。但同时,它的实用性并不差。它的后排,甚至要比逍客还宽敞(当然比不了途岳)。其实这就够了——不见得后排要跷二郎腿那么舒服,但好歹能正常、舒服的坐人,然后再满足年轻化。这样的产品,显然很容易获得市场共鸣。

  至于内在层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反正是大众的那一套。赞也罢、槽也罢,但至少事实证明它应对主流市场需求是OK的。

  例如它的1.4T+DSG,就是干式的组合那套,好像“砖家”都不建议买。但其实如果不是过分夸张的长期恶劣工况(例如永远只有堵车),传说中的DSG那些问题似乎也没有。与此同时,与那些日系(2.0L自吸的)竞品比起来,这套总成的优势却非常明显——动力好得多,油耗却并不高甚至更低。

  到最后,上市时不少人吐槽它的价格,但其实是源于它的尺寸。如果你把它看作是和逍客、途岳一类的车,估计槽点就会少一些了。然后再结合终端优惠发现,它甚至比那些日系2.0L的车还能便宜。

  既如此,它获得这样的销量,也就不奇怪了。

年考探歌:月均万辆只是因为大众LOGO吗?

  总结

  卡叔经常看到人们对于大众“出一款火一款”的不理解,似乎市场只会“看牌子”,其实并不尽然。

  首先,品牌效应肯定是要承认的。探歌如果不是在大众旗下,恐怕也获得不了这样的销量。但如果全归结为品牌,显然也不公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探歌的产品逻辑其实是很清晰的。它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填补了一个需求上的空白。而且这部分的需求,还相当大。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购车完全指南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最新图集

更多

最新视频

更多

车型推荐

换一批

车型排行

更多

推荐阅读

联合制作

热门搜索

更多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