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2022-06-28 10:37:13 新浪汽车原创

  其实,在造车的路上,从来就不缺同行者,毕竟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简直太诱人了,但凡有些实力的企业都想踏入造车行业。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奋力搏上一回。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巨头也开始“觊觎”汽车行业,就比如索尼、三星、小米、华为、苹果等,这些消费电子巨头也要加入造车队伍的大军中。

  不过,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同的是,消费电子巨头跨界进入汽车圈,并非都要做整车制造,大部分会选择深度参与到造车的每一个环节为切入点。那么,不造车又想参与其中,消费电子巨头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跨界“造车”只为更好转型

  最近,索尼与本田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联手造车,至此索尼也成为造车大军中的一员。包括小米、华为、三星、苹果在内,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巨头开始进入汽车行业呢?

  对此行业专家表示,一方面,汽车产业正在转型重构,信息通信技术(ICT)不可或缺,给了科技公司用武之地;另一方面,ICT巨头们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转型,需要一个规模体量足够大、科技含量足够高的载体,而汽车产业无疑就是其转型的最佳载体。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也就是说,汽车产业需要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而通信技术产业需要汽车产业为载体进行转型,二者相互成就,各取所需。就拿索尼与本田合作造车来说,在汽车产业动作加快的背景下,消费电子领域的焦虑会越来越严重。

  而索尼掌握的各种传感器核心技术,用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也是不错的选择,从这方面来讲就是优势,选择与本田合作也是因为造车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沉淀,贸然进入整个造车市场风险很大,所以以部件和应用提供商的角色进入,会是更稳健的选择。

  近年来,传统消费电子市场增长力度逐年下滑。多家消费电子企业2021年财报中显示,因为疫情和消费需求减弱,以及供应链波动对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近八成的消费电子企业毛利率出现下滑。

  一位家电行业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调校要求上,整体难度都远低于燃油车。甚至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是带轮子的家电’,成为新的入口和风口,未来家电企业在这一产业链上有很多空间,谁先抢占市场谁就有优势。因此,家电企业狂热涌入新能源企业领域不难理解。”

  不可否认,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市场空间也很大,而家电产业在存量市场下,增长空间有限,而且相对固化竞争,这也让很多品牌难有大的作为,他们更希望在有着巨大前景的汽车市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分一杯羹。

  这其中也包括索尼,在市场上承压较大,陷入连年亏损状态。由于主营业务受困,索尼急需一个新的增长点,于是将目光转向热度高涨的电动汽车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对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也起到一定引领作用。

  从2014年开始,就有形形色色的新造车企业进入造车赛道,最高峰有超过300家造车企业,经历了几轮淘汰赛,造车新势力逐渐开始稳定,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头部车企迅速发展,但是更多如赛麟汽车、拜腾汽车等折戟沉沙。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当前,百度、小米等科技企业再次掀起了跨界造车热潮,而且这些企业的实力更加雄厚,也给汽车行业造车积累深厚的经验,为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随着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开,中国也会引入更多的国际汽车品牌加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不断提升,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高质量发展。

  这些优势摆在消费电子巨头面前都是强有力的诱惑。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技术日渐成熟,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供应链都形成完整闭合,造车门槛也大幅度降低,企业做好技术整合和渠道销售,就能快速进入这一市场。

  对于消费电子巨头来说,他们在音乐娱乐、智能传感器、通信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技术积累,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有很多可以整合应用的空间。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不只是索尼,包括苹果、谷歌等造车的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一大批海内外消费电子企业跨界造车的热潮即将开启。与此同时,汽车作为未来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终端,必然成为各个领域争抢的焦点。

  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拥有科技优势的消费电子巨头们自然当仁不让,跨界而来的玩家不断涌现,都是想着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同一个赛道不同的参与方式

  从2021年开始,跨界造车大潮就已经掀起,当时产业门槛相对较低,面对智能化汽车这一新兴市场,拥有科技优势的消费电子巨头们当仁不让,跨界玩家越来越多。不过,虽然同处一个赛道,但各家企业的参与方式却不尽相同。

  小米造车可谓是全身心地投入,2021年3月,雷军高呼“为小米汽车而战”,宣布正式进入造车领域。随后9月成立公司,并落户北京,同时雷军表示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投产。

  雷军成立小米汽车,选择造车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寻找新的增长点,因为目前主营的智能手机业务营收能力乏力,急需培育新生力量。

  当然,小米造车也引起了很多质疑,毕竟小米只是在消费电子行业有经验,汽车是大宗商品,与手机有着很大不同。小米与传统车企相比在车辆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缺乏经验,软件技术上也会面临苹果、华为等强劲对手,自动驾驶方面也有短板。

  尽管摆在小米汽车面前的困难很多,但从目前进度来看,小米汽车有条不紊进展中,毕竟开弓没有回头箭,至于结果如何,一切还要等2024年揭晓。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与小米不同的是,华为选择了曲线造车路线,最初华为牵手赛力斯,联合推出了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配置|询价),实现了“帮助企业造好车”的承诺。但是后来华为开始重度参与到造车中,虽然没有悬挂华为LOGO,但只要提到AITO问界M5,大家一定会说那是华为造的车。

  相比真金白银大量投入造整车,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模式,可以让华为轻装上阵,真正实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也避免了华为与车企正面竞争的局面。

  除了赛力斯,华为与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埃安展开合作,为车企提供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最近还有消息称,华为已经相继与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所谓智选车业务,是指华为亲自操刀产品定义、整车设计和渠道销售,整车企业则负责整车平台开发和生产制造。

  这也就意味着,华为掌握了价值较高的研发和营销部分,整车企业则负责较低价值的生产制造,不排除沦为代工的可能。所以,很多车企对于华为不造车,提供解决方案持有警惕态度。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其实苹果采取的造车战术与华为差不多,同样也是从车企的“灵魂”切入,率先推出新一代CarPlay,外界戏称,苹果要把所有汽车都变成“Apple Car”。

  苹果造车的消息有几年了,但造车计划始终都迟迟未能落地,根据传言其首款车最早预计2025年推出,在真正推出量产车之前,苹果也没闲着,推出了新一代CarPlay,可接管车机系统,控制车内所有屏幕。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苹果的野心不小,丝毫都不掩饰想要车企“灵魂”的目标,至于车企是否会让出核心竞争力就不好说了。毕竟从苹果此前发布会上公布的车企合作名单来看,几乎都是在智能化方面进展缓慢的品牌,汽车市场大部分主流品牌对此还是持保留意见。

  加入造车大军中的还有三星,该企业瞄准的不是整车,而是零部件供应。此前外媒报道称,三星电子、三星SDI、三星电机等三星集团公司成立了电动汽车特别小组,专注于电动汽车研究。

  三星电子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之一;三星SDI主营是电池,给福特、菲亚特等车企供应电池;三星电机为特斯拉提供摄像头模块。三星集团在产业链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所以三星瞄准汽车领域的零部件供应。

  在零部件供应方面取得成功,也会带来不小的收益,或许三星走的路线也是为车企赋能,而不是造车。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最后说说最近热议的索尼联手本田造车,前面我们也提到索尼主营业务遭遇瓶颈,营收下滑比较明显,所以索尼与本田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二者合作协议来看,预计在2025年推出首款纯电动汽车,最大的亮点是车内可以远程连接家中的游戏机。索尼最大的优势在影像传感、通信、AI、网络和各种娱乐技术方面,而车辆制造方面的短板则由本田补全。

  不过索尼首款车要等到2025年才推出,那会儿的智能汽车市场竞争一定会更加激烈,索尼是否会脱颖而出就不好说了。

  入局者更看重智能汽车新生态

  虽然当下造车的门槛已经降低,但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造车,汽车行业也不需要如此多的汽车品牌,所以这些消费电子巨头采用迂回战术,首先要深度参与到造车的环节中,打好基础再考虑要不要造整车。

  所以,消费电子巨头们跨界造车选择了不同的战略方向,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在汽车市场分一杯羹。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消费电子巨头跨界“造车”都是以供应商的角色入局。那么,他们更想在造车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呢?

  首先,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并且逐渐成为包括传统车企在内的一项共识。可以这样说,软件和汽车看似泾渭分明,实则琴瑟和鸣,智能汽车时代,软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就拿目前不少车型召回来说,过去召回要将车开到4S店进行检测维修,而今在智能科技的赋能下,很多问题可以直接通过远程OTA技术升级就可以实现,可以看出软件对于智能汽车的重要性。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并且智能汽车正在成为既互联网后全球最大的创业风口,科技化也将让汽车行业的发展充满潜力,无论对于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来说都是不能错过的机会。

  随着智能化不断升级,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在电池、底盘、车身等成熟技术下,结合科技智能和相关智能化部件,将成为智能汽车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所以,消费电子巨头们自然不能错过这次共同进步的机会。

  其次,汽车对智能零部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尤其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像汽车芯片、传感器等在智能汽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数据显示,到2030年,汽车电子部件成本将会占到汽车制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将成为汽车产业最明显的增量市场。

  而消费电子已经逐渐达到饱和,甚至下滑趋势,汽车电子让消费电子巨头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自然不会错过增量空间大的智能汽车市场。比如华为,就曾明确将自己定义为“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同时还推出了激光雷达等智能零部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再次,未来的汽车不再是单一的交通工具,而是大型的移动智能空间,数据载体、储能单元和高运算力中心,承载着智能汽车的发展方向。像车内智能助手、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控制、数字化服务等,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出行生活。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智能汽车服务方面也会迎来新的契机。而围绕出行和车内空间相关服务展开的部分,正是跨界互联网公司最擅长和看重的领域。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流量入口后很快会形成丰富的应用生态,智能汽车也一样,这些都成为吸引消费电子巨头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因素。

  不过,并非所有的跨界消费电子巨头在汽车行业都走得顺风顺水。此前,苹果在推出新一代CarPlay时就有业内分析称,虽然苹果没宣布造车计划,但却想让所有车都变成苹果车,新一代CarPlay展现出了苹果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野心。

  “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回答股东大会投资者提问时说,他还进一步解释道,“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 入局汽车圈各怀心思

  其实,汽车制造商对苹果和其他科技巨头保持警惕,因为他们曾见证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如何被iPhone和安卓智能手机蚕食而萎缩。车企的相应方法,就是跨界到自动驾驶等领域,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正面战场与跨界科技互联网公司进行PK。

  总结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其实是看到了智能汽车未来发展前景,只不过想要短时间内融入汽车圈恐怕不会那么容易,这也是他们为何选择以重度参与方式入局的原因之一。那么,这些在通信、传感、科技等领域有优势的消费电子巨头们,在跨界“造车”的路上谁会优先胜出呢?

(责编:刘丽丽)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