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行业>行业新闻>正文

Martin Saage:第八代高尔夫将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Martin Saage:第八代高尔夫将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2020-09-30 13:33:39 新浪汽车原创

在合资版本的第八代高尔夫中采用的HMI系统,可基于当地消费者整体的习惯变化,Martin Saage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在数字化变革领域要远远比欧洲更快,通过这个系统可满足当前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

  大众今年最让人期待的可能就是第八代高尔夫了,从设计稿到量产车的上市,这代车型可谓“千呼万唤”,在经历一些风雨后,今年北京车展上,第八代高尔夫正式亮相,而官方给出了其预售价格区间,为15-16.5万元,顶配车型上比第七代(14.23-18.02万元)便宜近2万元,价格上的优势可能会让更多人为之心动,而数字化的导入整车中,更是很多高尔夫粉丝所期待的。

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Martin Saage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Martin Saage

  高尔夫从引进至今,通过合资和进口方式中国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的车主,作为全球车型,也是大众产品的绝对代表之作,全新第八代数字高尔夫在一汽-大众合资生产后将有多少“勾魂”配置让消费端掏钱呢?北京车展上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Martin Saage独家接受了新浪汽车的采访。

  之所以称之为全数字化高尔夫,Martin Saage表示,首先第八代高尔夫诞生在最新的MQB Evo平台打造,平台具备优化和扩展电器架构的能力,其次,悬浮中控屏主页界面高度可定制化还配备了云控制,可以用非常简短的语音就可以唤醒这个模式。

  另外,在合资版本的第八代高尔夫中采用的HMI系统,可基于当地消费者整体的习惯变化,Martin Saage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在数字化变革领域要远远比欧洲更快,通过这个系统可满足当前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

  对于高尔夫未来是否会推出电气化车型,Martin Saage肯定的表示不会,同时他对于MEB电动平台未来将推广更多纯电高性能车型表示肯定,Martin Saage 说“在这平台上面,我们只做纯电动车型,而且是高性能纯电动的车型,未来高尔夫还会做传统的车型。”

以下为采访实录

  新浪郭博:今天还是聊聊我们的新车,这次车展主要是全新数字高尔夫这款车,这款车不光在中国,在德国也有同样的知名度和历史认知,很多年轻的用户,高尔夫都是第一辆车,应该说是一种传承,你能大概讲讲,在中国和欧洲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吗?

  Martin Saage:首先我们非常荣幸借今天北京车展的机会,来发布全新数字高尔夫这款车,我们都知道高尔夫这款车拥有大约46年的历史,它在全球它相对于车主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三千万,在中国也超过了一百万,其实高尔夫真的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车型。而且其实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高尔夫它的横空出世离不开它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1974年那个时候欧洲能源危机,之前很多人对车辆的选择都是大排量大尺寸的车型,而且这些车型都非常耗油。在能源危机大背景下,大家对于低排量,低油耗的车型有很高的期待,高尔夫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被推出来的。

  我们谈到高尔夫它之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这么流行,它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一辆几乎完美的车,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外观可能会稍微小一些,但是它的内饰空间是非常大的,而且特别适合长途驾驶,整体来说无论是司机还是其他的乘客,在长途驾驶过程中,都会感到非常舒适,除此之外,它的后备厢空间也很充裕,而且也足够省油,其实我们在高尔夫这款车上看不到太多的缺点。

  可以看到我们最新推出的全新数字高尔夫这款车,特别是在内饰升级换代上面,拥有全新HMI系统,也就是我们中控的系统,除此之外它拥有最先进的科技,以及最时尚的设计,所以说我们认为全新数字高尔夫这款车型延续原先的七代车型,续写传奇,续写成功。

  新浪郭博:你刚才提到全新数字高尔夫在中控智能化系统上,有突破性的亮点,包括这次发布也用到数字高尔夫描述的词语,我想知道数字也好,或者在内饰中控智能系统的提升上,最重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如果简单的总结展示给你用户的话,这些亮点在于哪里?

  Martin Saage:全新数字高尔夫这款车内饰主要设计理念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或者说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它所在的这个平台,是最新的MQB Evo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我们可以优化类似于电器的架构,还有限速的规整,在这么一个平台的基础之上,我们极大的优化了高尔夫整体内饰的设计。如果我们打开全新数字高尔夫这款车坐进去第一眼看到内饰的时候,我们可能最先发现的是中控屏,现在这个中控屏的尺寸非常大,而且中控屏和高尔夫的仪表盘也连在了一起,我们称这种设计为悬浮式设计,而且我们看到高尔夫内饰里面,没有物理按键了,我们采用全新触碰的按键理念,这个设计理念非常符合当前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大家在已经使用习惯相当于智能手机之后,也会非常习惯于全新触碰的设计。举个例子,当前我们中控屏里面的主页界面高度可定制化了,什么意思呢?我们消费者其实可以把自己所经常使用的不同的相当于应用,定制到我们桌面上面,也就是说,客户可以随意的把最喜欢或者最常用的这些功能全部都放在这个界面上面。另外一个小例子,全新数字高尔夫已经配备了云控制,可以用非常简短的语音就可以唤醒这个模式。

  新浪郭博:像云控制这样的控制,我们一直以来看到一个现象,在中国汽车品牌当中,这种功能被更早的使用,它的效果也更好,因为毕竟本地的厂商去做针对中等的适配效果会更好,其实以前无论大众也好还是别的国家的品牌,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是特别好,这次在高尔夫A8当中,应该说更好用的云控制,是因为我们找到本地合作商吗?还是在系统方面有什么样的技术提升?

  Martin Saage:确实,您刚才所说的都非常对,像刚才说过了,全新数字高尔夫这款车所处的平台是最先进的电子平台,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就可以提升大部分电子类的装配,包括控制。除此之外,大众品牌不断加强在中国研发的投入,也在智能化和智能装配上面一直不断的努力,我们一步一步的在逐步提高我们整体智能装备的先进性。

  新浪郭博:还有一点,其实这一代全新数字高尔夫的内饰变化非常明显,比起之前几代高尔夫贯穿下来的东西,这一代有革命性的变化,我想知道这种变化是不是基于看到用户的变化,比如说目标人群,他们是不是有新的喜好,新的使用习惯,是人群的变化,导致我们才有这么大的改变?

  Martin Saage:其实可以看到我们身边整个世界,已经处在数字化的世界当中,而且中国其实在数字化变革这个领域要远远比欧洲更快,可以说每天我们都生活在智能设备和智能手机里面,我们所有产品设计肯定也都是基于当地消费者整体的习惯,可以看到当前我们采用最新的HMI系统,就非常符合当前中国消费者的,而且我们之所以变化这么大,肯定也是希望能更好的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新浪郭博:因为毕竟高尔夫是全球车型,是大众品牌最具代表性的车型,无论是数字化的设计还有内饰改进,是在全球市场第八代高尔夫上同步进行吗?

  Martin Saage:高尔夫的内饰整体的设计理念,虽然依据中国市场进行了调整,但是整体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欧洲市场的第八代高尔夫和中国市场的全新数字高尔夫在中控屏,包括整体内饰设计的理念,也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同时我觉得,当前内饰设计理念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中国市场研发的,因为在欧洲市场,相对来说还是偏保守一点,他们不会特别介意车内的按键到底是物理的还是触碰的,但是中国消费者及刚才也谈到了,消费习惯还有喜好上面都有非常大的变化,中国消费者会更喜欢数字化或者更先进的装备,所以我们觉得这款内饰设计理念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而且高尔夫当前最新的内饰设计理念,也是基于MQB Evo首款车型,这个车的设计理念,也会陆续投放到其他新车型上面。

  新浪郭博:刚才提到说高尔夫在全球累计销量达到三千万辆,达到这个销售量的车型在全世界历史上也没有多少,比如说丰田的卡罗拉,还有福特,在这其中高尔夫唯一一个被定位成高性能国民跑车,第八代高尔夫有了这么多数字化改进,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一些变化,但是这种骨子里的基因如何去延续?

  Martin Saage:首先我们可以从设计上面看一下,当前全新数字高尔夫基本上采用我们R-line的设计理念,在这个设计理念之下,我们拥有更大更激进一些的前后保险杠和车轮,并且在内饰上面设计大胆一些,除此之外可以看到高尔夫尾部相当于两条排气管,显得也非常的动感。从车头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全新数字高尔夫这款车型前大灯是细长型的并且左右贯穿,这个设计让整体比较宽大,除此之外,我们相当于进气格栅部分得到压缩,而且整体向下进行了偏移这样的话,也会让它在前部来看显得更加运动。而且车辆整体设计也是向下移动,这样的话可以降低风阻系数,同时增加高尔夫的运动性能。

  新浪郭博:最后一个小问题,大众集团提出了非常明确庞大的电动化的计划,我想知道作为高尔夫的代表车型,未来是不是考虑有电动版本?用新的形式延续或者是强调它的运动型?

  Martin Saage: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大众集团整体来说有一个战略性的规划,那就是我们为已经启动的MEB电动平台,在这平台上面,我们只做纯电动车型,而且是高性能纯电动的车型,未来高尔夫还会做传统的车型,但是我们会在全新的电动平台上面,一如既往的制造更多的高性能,以及高质量的车型,来延续整体大众平台在中国电动化的战略。

  新浪郭博:谢谢!

(责编:李硕)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购车完全指南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最新图集

更多

最新视频

更多

车型推荐

换一批

车型排行

更多

推荐阅读

联合制作

热门搜索

更多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