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行业>行业新闻>正文

吉利+沃尔沃:缓进急战

吉利+沃尔沃:缓进急战
2020-02-10 22:59:57 新浪汽车原创

有些场景下,“下大棋”的说法,可能意味着处心积虑,也有可能完全相反:脚踩西瓜皮却碰上了理想结果。

  有些场景下,“下大棋”的说法,可能意味着处心积虑,也有可能完全相反:脚踩西瓜皮却碰上了理想结果。

吉利+沃尔沃:缓进急战

  不过,2月10日吉利一纸公告,宣布“可能”与沃尔沃合并,更像是一环扣一环、严密推进的结果,西方人通常谓之“切香肠”。其实,不只有结果是令人惊讶的。

  公告称,吉利正在与沃尔沃汽车探讨重组的“可能性”。双方将谋求组成“更强大的新集团”,并在香港重新上市,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长期布局,一朝谋收

  吉利目前是香港上市公司。和纽交所一样,港交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时间节点有严格规定。时机不对,很容易被认定为“未能及时披露运营变化”,甚至“内幕交易”。

  吉利和沃尔沃合并一事,属于重大战略事项。如果事机不密,引发股价异动。即便是上涨,对吉利来说也绝非福音。因此一种说法认为,吉利突然披露此事,因为相信,拟议中的合并一案,走漏了风声。

  不过,这种说法有瑕疵,那就是这件事早就不是秘密。

  2018年春天,吉利和沃尔沃高层在香港开会,讨论两家如何在瑞港两地上市的问题。当时联合上市方案没占据议题中心,自然也未得到董事会成员太多的讨论。设想的方案,是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和香港分别独立上市,吉利赴瑞典上市,则很模糊。

  双方对这件事是认真的。花旗、高盛和大摩分别受邀对沃尔沃进行IPO“辅导”。通常,如果私下里估值得到各方认可,接下来应该是全球路演。“辅导”本身收费情况不明,很可能只付点咨询费,但全球路演至少要花数百万美元。华尔街投行们对此似乎有某种价格同盟。

  不过,沃尔沃没有走到这一步,传说中的2018年秋天上市没了下文。投行对其估值在160-300亿美元之间,没有得到积极响应。虽然沃尔沃的业务已经全面复活,研发生产销售都建立了健康体系,实现正向循环,但后两者都太过倚重中国市场。作为跨国豪华车品牌,成色是不足的。换言之,估值有分歧。

吉利+沃尔沃:缓进急战

  即便小受挫折,吉利与沃尔沃更紧密联合,直至放在同一家集团下面的战略整合,从2010年3月28日收购协议签约开始,就没有变化过。

战略设计,还是安抚手段

  收购后,李书福曾说过,“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这句话被外界解读为,面对沃尔沃丧失品牌辨识度和锐度的担忧,李书福不过在进行空洞的安抚。但李是在说真心话。作为老板,他比任何人都在乎沃尔沃的品牌价值。任何大的汽车集团,都非常注重对旗下高中低端品牌,挖出“堑壕”一样的区隔。

  但说到底,是在同一家集团下的两大业务而已。集团在顶层财务和投资设计上,一定谋求权力集中统一,如臂使指。下属品牌在研发和知识产权上,一定是有互通有无,避免重复投资。

  这里面的确有安抚成分。因为收购谈判之初,沃尔沃工会组织用来撩拨反对情绪的话术,就是“中国打算偷走我们的技术”。而面对福特更早些的收购行动,沃尔沃工会就没发出类似声音。这不但是偏见,而且是双标。因为两者都是全资、全产权收购。而且,吉利梳理了沃尔沃的几千项知识产权,承诺了这些技术资产只在沃尔沃内部使用。并且承诺了“不裁员”。吉利赢得工会对收购的支持,是对收购做出的重要铺垫。

  不过,后来的情况有点出乎意料。吉利投入巨资,帮助沃尔沃研发出VEA系列发动机。能够满足苛刻的Euro 6C,甚至Euro6d的排放水平。新知识产权为双方共享,这谁都没有意见。

  沃尔沃和吉利的协同效应,不是说说而已。

如何真正整合沃尔沃

  不止是发动机业务的合并,此前吉利收购欧洲基金公司持有的沃尔沃集团8.2%股份(不是沃尔沃轿车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并与后者组建吉利-沃尔沃和领克汽车两个合资公司。

吉利+沃尔沃:缓进急战

  两者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早就互相流通,2013年,吉利汽车在哥德堡成立欧洲研发中心,开发下一代中型车模块化的架构和关键部件。

  吉利和沃尔沃,朝着彻底整合业务的方向,走了10年,吉利很有耐心。这些举措,不妨碍沃尔沃和吉利各自的品牌独立性,无疑需要微妙的平衡术。

  不管上市方案如何,吉利始终是主导方,这毋庸置疑。2019年沃尔沃在中国售出16万辆车,但付出了大的价格代价,XC60、S60、CX90,这三款车优惠度已经达到有时高达10万元,牺牲品牌度换取市场生存空间。这与沃尔沃在中国获得的认同度有关。BBA的一线地位无法撼动,雷克萨斯通过错位竞争和鲜明的品牌调性、进口车的光环行走江湖。沃尔沃则一如既往,强调安全、健康等。但这最多算产品质量属性,不算调性。

  二线品牌晋升路异常艰险,玩不好还可能掉队,譬如捷豹路虎。吉利的2019年也不大如意。虽然保住“销量最高的中国品牌“头衔,但下跌9%,比市场整体跌幅略大。而且,全年利润跌幅很可能超过2019年上半年。

  眼下疫情影响更加深入,波及广泛,覆巢之下无完卵。吉利此时释放利好消息,有提振信心之意,这是对吉利动机的另一个猜想。不过,一则此事尚存变数(其实意外可能性不大),二则这类财务消息,对市值提升具有“一过性”,长期看不足倚仗。

  在吉利看来,在香港重组上市,比在斯德哥尔摩更容易。一方面因为吉利本身在港上市;另一方面,香港虽然上市成本略高,但审核的不确定性低,相对容易过审。

  当然,如果能实现瑞港两地上市,于吉利而言回旋余地更大,有利于自身形象运营,吸引全球投资者。在产品实现国际化之前,率先在财务上戴上跨国车企头衔,也是美事。沃尔沃与吉利,急于合体上市,既是对斯德哥尔摩计划受挫的权宜之计,又符合长期战略构想。

  吉利收购宝腾和莲花,虽然意外,但不令人吃惊。而拿到戴姆勒股权,而且促成两者合作(戴姆勒前任CEO蔡澈反对,而现任CEO康松林支持),就足以证明吉利善用财务投资手段,实现战略目的。

  能赚钱是本事,会花钱更是本事。

(责编:大鹏)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购车完全指南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最新图集

更多

最新视频

更多

车型推荐

换一批

车型排行

更多

推荐阅读

联合制作

热门搜索

更多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