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观念冲击力最大的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0日 16:06  《汽车导报》杂志
雪铁龙品牌logo
雪铁龙品牌logo

  雪铁龙在中国,过往及现在,始终在提供一种观念,如同思想和艺术,碰到的尴尬和困惑都不是车本身的问题,而是被尝试和检验,或是“理念超前,市场滞后”的先锋。它对汽车消费的贡献要远大于对实物商品的提供,是对观念冲击力最大的品牌之一。

  撰文/颜光明

  雪铁龙不可能错:为什么说富康是“老三样”中最不叫座的一个,却也是最叫好的一个?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两厢轿车无人问津,富康却依然成为了中国汽车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呢?为什么雪铁龙总被中国人称为“惊艳”,却又一再被强调“水土不服”,也从没有真正火爆过呢?

  迄今为止,作为法国家轿的代表车型“富康”,引进中国近20年依然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成熟和经典。在“老三样”中,现在看来,也只有“富康”最具软性价值,使其消费方式的认同成了都市化的流行符号,被物化为一种标志。但其滞后效应与认识的改变,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消费变迁的一个参照物。

雪铁龙首款国产车型-富康
雪铁龙首款国产车型-富康

  不是品牌的品牌

  “富康”这个车名在外国人看来是很难想象这会成为一款家轿的品牌。即便是中国消费者,也不一定完全接受,但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它的产生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产物。也许今天觉得傻冒,但当时所表达的则是“开富康车,走富康路”,却是一个国家的意志,企业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而没有汽车消费概念和市场环境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样的品牌产生或许只能说是一种愿景和口号。

爱丽舍
爱丽舍

  引进两厢式轿车本来就是一个被中国传统观念所排斥的产物。但在体制分工中,东风公司被指定为“以生产家轿”为主,是无奈的选择,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尽管这是小型车(1.4L-1.6L),但还是享受了“三大”的待遇(一汽、二汽、上汽),代表着“国家队”的主力。1994年刚刚颁布了一部针对汽车产业的法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将允许汽车消费用“鼓励”两个字写进了这部法规里。其间,一场有关轿车是否进入家庭的争论将全国的媒体卷入了一场思想观念的大论战中。

  “自然它已不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场严肃的、关于今后几十年亿万人生活方式选择与数万亿元投资的产业选择的大论战。”

爱丽舍
爱丽舍

  在这期间问世的“富康”已经表明了一种主张和态度,即轿车要私有化,成为家庭汽车,由此将汽车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当作国策写进了人大报告里。但作为汽车消费的概念还很陌生。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普通人拥有轿车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来自舆论的反应是,“私人轿车以后是会发展,可是一般劳动人民买不起,现在的钱就是吃饭么,这个税,那个税,买了也没地方停,道路也不行,现在车子已经太多了,挤都挤不动……”

  轿车没有“屁股”(三厢式),能叫轿车?哪怕是对微型车也是这样的要求。这已不是消费问题,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证明。即便是当时私人购买能力还很弱,但三厢车的概念根深蒂固。这是个西服与长衫的对阵,刀叉与筷子的比较。“富康”的遭遇犹如另类的出现,由此产生的一些列市场不对称的连锁反应,不是说这款车有什么不好,而是它太时髦,水土不服。这种尴尬就好比城乡村之差别,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层面的不同。从理性上看,两厢式轿车最适合家庭用,而且是汽车普及最适宜的车型之一,在国外已经被无数事实所所证明的有效之举。尤其在欧洲和法国非常流行,大家都喜欢开两厢车,不仅便捷,而且随性和自在,淡化了社会属性,强化了代步功能。

  但在中国一度受阻,因消费理念的不同,被排斥在私人消费的视野之外,沦落为出租车,为迎合市场镶个“屁股”,反而画蛇添足,成为话柄,甚至为了图解品牌的诉求,还搞了个“富康村”,让农民来诠释。今天看来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则天经地义,无人质疑。这就是“富康”,一辆给中国意识形态带来的震荡的车型,距今才不过十多年的历史,恍若隔世。

雪铁龙
雪铁龙

  津津乐道法国车

  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出租车行业引进过一批雪铁龙轿车,曾给人眼睛一亮的新鲜感。尤其液压悬挂被当作神奇在传说(车身可以上下调节)。那是大车,尽管不是中规中矩的三厢式。但其新颖的外观造型与众不同,流行性的时尚就像款式别样的时装,夺人眼球,被当作坊间的谈资写进了民间的野史。

  “这车好看,舒服,开起来想在船里一样,但娇贵的不得了,维修起来吃不消。”当时一位开出租车司机回忆说,开这种车接客很有面子,回头率很高。遗憾的是,只是简短的一瞬间,很快就不见了。后经了解,是因维修不起,没有配件(引进的是二手车),就自然消失了。不过,雪铁龙给上海人的印象不错,就如同人们喜欢它的文化和艺术那样,更多的是与精神诉求相近(上海人对法国文化很认同)。务实的上海人曾经在寻找与国外汽车合作过程中接触过雪铁龙,考虑到车型太时髦,怕市场难以接受没有谈拢。但法国文化在上海的影响力有号召力,至今都留有不少法国文化的历史遗迹(上海现在还保留不少法租界留下的建筑和文物)。故有人说,如果“富康”在上海生产,命运将会改写,“雪铁龙ZX”的品牌也不就会改称“富康”这么土的车名。

  当然,这已是马后炮。要不上海怎么会选择了桑塔纳?但我注意到,法国车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也许是小众,并不等于没有市场。当“毕加索”在中国生产时,赢得的不仅仅是掌声,还有市场的认同。这种单向式车型在城市消费者看来,特立独行,时尚先锋,代表了最新一代消费者的追求。所以,在论及雪铁龙对中国个性化汽车消费的贡献还是功不可没。在北京,“富康”曾经是好多白领人士购车的首选,不少媒体记者也是从“富康”跻身有车一族的行列。我问过他们为何选择这样的车型(两厢车),回答是皮实,好看,好开、舒服。认为,这款车有气质。有人曾抱怨说,如果“富康”不做出租车的话,也许会拓展出较大的市场。

  我们不妨从“富康”车名的演变过程可以寻找到中国汽车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轨迹。如“新世纪”、“自由人”、“新浪潮”、“爱丽舍”、“萨拉·毕加索”、“凯旋”、“赛纳”……

  这是中国汽车企业对于市场认识,消费者分析的实物样本。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车型名称中看到不同阶段的态度和主张。尽管都是符号,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们都代表了不同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判断。由此,一位老道的市场分析师说到,在中国卖得最好的车型,往往是最中庸的车型。经验表明,这是中国汽车消费最精辟的概括。像雪铁龙这样的车型在中国指望火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它是有品质消费要求的车型却不容置疑。

法国雪铁龙 法国雪铁龙
法国雪铁龙 法国雪铁龙

  个性化的旗帜

  在芒芒车海里,法国车是很好辨认的车型之一,就像法国人的穿衣风格,喜欢与众不同,拒绝平庸,哪怕是普通百姓都是这样。如现在大街小巷奔跑的法国车,无论是“凯旋”、“赛纳”,还是“307”、“206”,都像是一道风景在流动。正如一位作家对我所说,法国车的时尚才是真正的时尚。但他也疑惑,为何火不起来?后来他总结到,关键是消费意识的差异,是生活方式的选择。由此联想到十多年前,在轿车是否进入家庭的大论战中,有人就对这一现象作过分析:“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仅仅属于个体,它同时也是属于社会。其原因在于一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生活追求总是要以特定的产业构成为基础。而一种生活以及使之赖以维持的生产必将受到该社会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共有的空间、资源的制约。”

  这就是局限,一种差距。当两厢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时,“富康”的功劳被写进了历史,当单厢车“毕加素”出现在中国消费者面前时也就不再是孤独的异类。这是为什么?想必这是一个有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雪铁龙在中国没有像其它车型走得那样顺,也从没火爆过。但是,它每一款车型却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在中国汽车消费中则是个性化的一面旗帜。这是否也反映了我们与世界汽车消费观念的不同,还是文化上的差异?所以,雪铁龙之所以吸引人,看来是它所提供的软性价值是其它车型所没有的。从这样的角度去看,人、车、生活的全部意义也就不是一句空话可言了。

(编辑:邱满春)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雪铁龙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