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巨头积极支持中方自主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 09:53  中国经营报

  “发展合资企业自有品牌”,原本只是一些汽车业跨国巨头的全球战略在中国战场的局部性表现。现在在一些国人的头脑中,却放大为有关自主品牌开发20年后“以市场换技术”思路的突破性创举。这一点着实令外资感到欣慰。

  “我们将和合资企业开发中国品牌”、“合资企业也要搞自主品牌”。时任大众汽车中国业务总负责人的魏智博与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业内惊呼,多年来合资企业中外双方在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问题上终于有了历史性的交集。随后,北京吉普东风日产、广州本田等,也相继公布了打造合资企业自有品牌的思路。在外资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工业似乎开启了自主品牌发展的新乐章。

  其实,在中国汽车业界的头脑中,外资就是被拿来利用的,只不过20年的自主开发之路,我们总是棋错半招。

  “以市场换技术继而培育自主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汽车工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管部门果断提出汽车产业要局部放开的创想。然而“寂寞”的20年过去,我们却依然“寂寞”。

  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曾公开表示:“没有产品开发,只生产别人的品牌,就只是一个装配厂,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汽车公司!”事实上,这里面除了企业自身因素,政策导向也难辞其咎。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当前外资的主动姿态呢?

  跨国企业的运行逻辑并不复杂,从全球市场着眼,合理配置资源,在最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地方进行开发并谋求利益。2005年全球汽车业空前低迷,全美三大车商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中国车市却有着看似“早期汽车工业复活”般的生机,这些信号在跨国巨头眼中兑现为“商业机会”。而“开发合资企业自主品牌”这一模式对他们来说并非创举。菲亚特在西班牙早已建立了当地合资企业的自有品牌。

  而且,所有希望与中国市场长期结缘的跨国企业,都十分清楚他们必须按中国的牌理出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方针:“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如果外资想确保在中国市场获益,就必然加大与中资的捆绑,而捆绑的前提就是拿出更多诚意。

  商务部官员说:中国过去强调发展商用车,忽视了乘用车,在自主品牌方面我们的确很被动。但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地位和辐射作用在加强,又注定汽车工业要以“务实”为先。

  联想掌门人柳传志曾说:“温度在70℃~80℃也能孵出小鸡。”利用合资企业自有品牌我们是否可以获取销售利润?是否可以得到服务收益?是否可以赚取技术转让费用?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储备?

  既然国际环境赐给中国汽车业以“天时”,中国经济增长赋予中国汽车业以“地利”,外资需求“给予”中国汽车业以“人和”,中国汽车企业何妨不可“机会主义”一把?

  汪静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要闻看板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