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用户注册 | 游戏世界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新闻聚焦
 





买车
看车
二手车
维修保养
聊车侃车




汽车搜索
找需要的车、新闻、文章
关键词
热门搜索:
豪华轿车 普通轿车 跑车
越野车 厢式车 其它车型


在线工具

新车报价查询
汽车对比功能
购车费用计算
保险费用计算
虚拟贷款购车
汽车维权热线
完全车事问答
车事通讯大全




汽车论坛

汽车时代论坛
汽车群英会论坛



“控股”交响乐在入世之前响起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0月10日 10:14 精品购物指南

  编者的话:“入世”后,中国汽车业如何在未来全球汽车业残酷的竞争中存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中国汽车业的单薄众所周知。这些年靠政策保护和关税壁垒生存的中国汽车业“入世”后何以自处?用什么去抵挡国际汽车巨头恐龙般的钢铁身躯?现有的几个“娇弱”的宝贝,还几乎都是混血,究竟是谁的孩子现在还难说。且不说未来如何参与国际竞争,能不能抓得住这几个孩子,避免出现内乱,就是一个大问题!有人说控股权是中国汽车业“抵御外强”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可现在这道防火墙似乎也要着了……

  引子:一则新闻引波澜

  启动中国汽车市场是一出气势磅礴的大戏,在这出大戏刚刚上演序幕的时候却出现了一段不和谐的配乐:这就是旋出旋灭的“德国大众欲购两家合资企业”的谣言。

  德国大众迅速辟谣。大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关部发表声明:德国大众与上海和长春的两家合资企业有非常好的合资关系,三方还将在未来3年内增加124.5亿元人民币用于扩大生产能力和设备的现代化更新;2004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还将生产各个级别的多种新款轿车,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国家机械局汽车处负责人则表示,德国大众收购两家中国企业——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消息是一种炒作,国家机械局从未接触过类似的要求。另一方面,即使有外企提出这种要求,其实现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因为按照目前的政策,民族汽车企业不允许被收购。尽管事件被确认为是百分之百的新闻炒作,但它给人心里留下一个结:为什么外国媒体那么关注中国汽车的控股问题?为什么这个假消息给中国车界带来了如此巨大的震动?

  慢板:不思进取的徒弟

  入世后中国车市的竞争态势是:新经济条件下的家用车市场竞争最激烈,份额座次难以预测。在私车这样一张“白纸”般全新的市场上,所有外资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前,实力在伯仲之间;新车型的竞争谁也难说十拿九稳。当今汽车技术日新月异,各大公司都把资金投在R&D(研究与开发)方面,个别技术项目可能有差距,但整车技术水平已经很难分出高下,大家拿到中国来的经济型车都是可圈可点的明星产品;可以一搏的就在零部件采购、销售模式和技巧、售后服务能力,但这些方面受1994年产业政策的束缚最多,外资还不能把所有的经验和力量都投进来。现今只有通过“教”与“学”的师徒关系来实现,一旦有人拿到了这种权利,很可能会决出胜负。这也是西方媒体炮制假新闻却“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原因。

  有些专家认为,控股权是抵御强大外企的最后“防火墙”,而外资企业之所以强大,之所以在中国汽车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与国产汽车多年来进步缓慢,不思进取有很大关系。看遍国内主要汽车厂家,无一不是投在外资门下学徒,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却没有一家学成出师下山门,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外力相逼。如今“入世”在即,徒弟们才发现自己没学到多少真功夫,于是纷纷反省:为什么当初不向外方力争生产技术同步,反交了巨额转让费?为什么当初不把发动机作为合资引进的首要环节?为什么当初不改变15万辆产能的要求,束缚了开发新产品的手脚,由着老产品一搞就是若干年?

  现在的中国汽车企业聪明多了,技术与国际同步,强调自主开发,但醒悟得有点儿晚。凭借现在的微末功夫,让国产汽车与洋师傅对抗,前景堪忧。伸手要保护,也只有五年的时间,用五年能解决二十年的问题吗?所以,只有与外资合作,而且要加上投资限制这样一个紧箍咒。

  快板: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

  “倒霉就倒霉在想当初”,这种感慨发不了多久。因为入世在即,这几个字所概括的急迫性甚至超乎老板们的想象。投资,到底是最后的堡垒,还是最后的桎梏,专家们意见不一。

  一种观点是“将计就计,顺水推舟”,取消投资限制。理由是有利于增加税收、带动消费和激活相关经济。中国汽车业缺的是资金,只有放开投资限制,形成“饱和竞争”、“过度竞争”,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才能逼迫中国汽车企业自力自强。今年夏天,以陈祖涛为代表的一批老专家就致信中央领导,直言放开投资事关中国汽车业的未来,放开不仅仅面对外资,也一定要包括民营资本。

  另一种观点则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坚持投资限制。理由是保证就业安全和最大的利润。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取消说”最大的问题是自己实力得不到提高,企业会沦为别人的附庸;忽视了中国劳动力密集的经济现状,引进高技术的同时把下岗失业的社会风险留给了自己。以武汉汽车大学为首的一批专家还提出了中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计划,建议举全国之力,用当年发展航天工业的魄力搞自己的汽车工业。

  两派专家意见相左,争议激烈,一派称汽车不同于轻工业,涉及面太广,关乎国计民生,不能取消投资限制。一派则批驳汽车创新工程不现实,国家不可能再投巨资发展汽车,时间也几乎没有了。

  也有的专家提出折衷方案,有限度、有步骤地放开投资。强调具体谈判时把门槛提高,要让企业学到真技术,特别是拿到发动机和外型开发的技术储备。专家们争论不休,而时间却越来越紧,怎么办?据权威人士透露,国家计委正在研究汽车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准备逐步适度地进行改革。无论汽车产业政策改动幅度有多大,其对汽车市场的影响肯定是利好。

  行板:如歌的前景献给消费者

  假新闻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是以控股权获得某种程度的下放为前提的,如果仍旧维持现状,汽车市场也会按照现在的时速“巡航”到消费者满意的程度,只不过不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和动荡。

  据中汽协会最新统计,去年全国民用汽车社会保有量145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534万辆(载货230万辆、客车+轿车304万辆),占全国总保有量的36.74%,比十年前增长了22个百分点。但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1.54辆,比世界平均水平(千人125辆)差很多。一方面是快速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适合私人消费的汽车少得可怜,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政策出台了,老百姓就愿意买车;投资政策改革了,生产就可以放量增长。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最近在人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更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坚决取消对购买轿车的一切不合理收费,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措施”,并且首次把轿车列在鼓励消费重点行业的第一位。这表明,国家决心要动一动限制汽车的各种政策。

  投资、股权,这些中国车市的难言之隐,将随着政策的改善,变成可以争论、可以改革的内容,其对消费者买车前景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巨大的。张炤虎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主编信箱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邮件题目: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新闻聚焦

网站简介|网站导航|广告服务|Richwin|联系方式|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