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正文

是双离合的原罪?还是你的操作不太对?

是双离合的原罪?还是你的操作不太对?
2019-10-12 20:23:36 车动力

其实一开始,我是非常拒绝我那台双离合小车。但无奈架不住加速快、配置高、价格低等各种性价比轰炸,还是美滋滋提了车。这里就不提品牌和车型了,免得有广告和“洗白”嫌疑,只能说是台合资轿车。

虽然作为从业者还是开过不少车型,其中也不乏众多采用双离合的合资或自主车,但无论是试驾还是长测,都没有作为一个车主对于这台车的了解更深。所以在提车半年之后,对这台双离合小轿车,我有些话想说。

双离合的原罪是什么?影响大不大?

其实大家对于双离合的诟病一般就两点,当然也是“致命”的两点:顿挫感强、稳定性差。

稳定性这方面暂时无法给出我的答案,只不过对于我那台采用干式双离合的车来说,经过了一次户外温度37度,而2个小时时间只通行了10公里的大堵车之后,在离合器温度监控上可以看到,温度只是到了必须熄火降温红线的2/3。

不能说这个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因为你还是会时时刻刻担心离合器会不会过热,但至少作为一台干式双离合的车来说,温度负载的极限还是比较高,除非超过2个小时以上不熄火的大堵车。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稳定性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没有外界传闻的双离合一堵车就过热那么严重,况且如果是湿式双离合就更无须担心这个问题。

其次,顿挫感强是真的吗?

顿挫感肯定有,但是分时候,并且也并不算强。一般来说双离合变速器在高速挡位不会有换挡顿挫感,所以多数顿挫感是来自于1/2/3挡的切换。其实不过要说双离合有顿挫,实际上大部分6AT的车型也并非没有顿挫感。如果像新手司机开车那样,一脚油门下去脚就再也不动弹的话,估计8AT也得踩出顿挫感。

那么如何抑制顿挫,“收油”这个技巧就变得很关键,并且无论是双离合还是6AT其实都需要一点“收油”的操作。如果你觉得1挡换2挡的顿挫尤其明显,那么在了解了换挡逻辑和时机之后,当你感知到即将换挡的瞬间慢慢的抬脚收油,再缓慢踩下,你就会发现换挡的顿挫被自己的一个小操作给化解掉了。当然,2挡换3挡也同理。

只不过双离合变速器也确实有时候不太“跟脚”,特别是正好减速转弯又遇到一个小爬坡时,为了衔接动力而快速降档的那一下,你不仅会感觉到顿挫,发动机转速也会快速提高,造成一种一脚油好几块钱的错觉。

所以,换挡速度快在这时候又成了双离合变速器的劣势,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也许就是这样的道理。

那么从上述两点来看,如今的双离合变速器虽然稳定性暂时不得而知,但过热情况并不会频繁出现,大可以放心开;至于顿挫,可以用一些小操作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者说抑制顿挫感,当然这需要一定的驾驶经验。

新手司机如果确实觉得操作复杂,那么大可以买一台采用CVT变速箱的车,没啥快感也就没啥顿挫感了。

另外提一句,超跑大多都是采用的双离合变速器,那顿挫感简直感人。当然,人家那是超跑,还要啥自行车儿。

日系车为啥不用双离合?

一向以稳定性高著称的日系车,几乎没有采用双离合变速器的车型是为什么呢?怕影响稳定性的口碑?这样的观点其实并非全对。

如今,日本拥有全球最好的两家变速箱生产商,掌握AT变速箱技术的爱信和掌握CVT变速箱技术的捷克特。

日本人对于本土供应商信任度普遍较高,而爱信和捷克特不仅是日本本土供应商,还是全球范围内最著名的两个变速箱供应商,爱信的AT变速箱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追捧,整体的使用体验非常优秀,如今很多中国车企已经将爱信变速箱当成产品的一个噱头来宣传;而捷克特的CVT变速箱在技术成熟度上表现也很优秀。

所以日系车企已经有了更好、成本更低的本土选择,那么他们几乎就不需要对外采购高价变速箱,这也就是他们不使用双离合变速器的最大原因。

当然,日本车企不用双离合变速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车企普遍习惯使用成熟甚至被称为老旧的技术,在它们看来技术越老就越成熟,那么发生故障和不确定因素的可能性就越低。

就像德系、美系等品牌在中国市场早早开始了涡轮增压,但是日系品牌近两年才开始发力,当然不是日系车企在涡轮增压发动机方面实力不济。例如日产2.0T的可变压缩比,本田涡轮增压令人发指的账面数据等等,他们的涡轮技术实力并不落后,甚至领先。只是相比自然吸气发动机,涡轮增压发动机故障几率更大。

那么回到双离合变速箱,与AT变速箱和CVT变速箱相比,技术可能就没那么成熟,他们也就不太会贸然尝试。

结语:其实笔者并不是在为双离合车型“洗白”,而是希望在我们已经选择了搭载双离合变速器车型之后,对自己车辆的秉性多一些了解,也就不会人云亦云的“低人一等”。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购车完全指南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最新图集

更多

最新视频

更多

车型推荐

换一批

车型排行

更多

推荐阅读

联合制作

热门搜索

更多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